【題目】為了檢驗?zāi)?/span>FeCl2溶液是否變質(zhì),應(yīng)選用的試劑是( )
A.稀鹽酸B.KSCN溶液C.鐵粉D.石蕊試液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利用氫氣對廢氣進行脫碳處理可實現(xiàn)綠色環(huán)保、廢物利用,對于減少霧霾也具有重要意義。
(1)汽車尾氣的主要污染物為NO,用H2催化還原NO可以達到消除污染的目的。
已知:2NO(g) N2(g)+O2(g) ΔH=-180.5 kJ·mol-1
2H2O(l)===2H2(g)+O2(g) ΔH=+571.6 kJ·mol-1
寫出H2(g)與NO(g)反應(yīng)生成N2(g)和H2O(l)的熱化學(xué)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2)某研究小組模擬研究如下:向2 L恒容密閉容器中充入2 mol NO發(fā)生反應(yīng)2NO(g) N2(g)+O2(g),在不同的溫度下,反應(yīng)過程中物質(zhì)的量與時間的關(guān)系如圖所示:
①T2下,在0~5 min內(nèi),v(O2)=______________mol·L-1·min-1;該溫度下反應(yīng)N2(g)+O2(g) 2NO(g)的平衡常數(shù)K=______________。
②該反應(yīng)進行到M點放出的熱量______________進行到W點放出的熱量(填“>”、“<”或“=”)。
M點時再加入一定量NO,平衡后NO的轉(zhuǎn)化率________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③反應(yīng)開始至達到平衡的過程中,容器中下列各項發(fā)生變化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號)。
a.混合氣體的密度 b.逆反應(yīng)速率
c.單位時間內(nèi),N2和NO的消耗量之比 d.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zhì)量
(3)氫氣作為一種理想燃料,但不利于貯存和運輸。利用氫能需要選擇合適的儲氫材料,鑭鎳合金在一定條件下可吸收氫氣形成氫化物:LaNi5(s)+3H2(g) LaNi5H6(s) ΔH<0,欲使LaNi5H6(s)釋放出氣態(tài)氫,根據(jù)平衡移動原理,可改變的條件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編號)。
A.增加LaNi5H6(s)的量 B.升高溫度
C.使用催化劑 D.減小壓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反應(yīng)A(g)+B(g)C(g)+D(g)過程中的能量變化如圖所示:
完成下列填空:
(1)該反應(yīng)是__________反應(yīng)(選填“吸熱”、“放熱”),該反應(yīng)化學(xué)平衡常數(shù)表達式為K=____。
(2)在恒溫恒容條件下,能判斷該反應(yīng)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依據(jù)是____________。(用文字表示)
(3)若在體系中加入合適的催化劑,則該反應(yīng)的化學(xué)反速率_________,反應(yīng)的熱效應(yīng)_____(均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4)達到平衡時,改變一個條件,化學(xué)平衡常數(shù)不變,A的轉(zhuǎn)化率增大,則該條件是_______。
(5)FeCl3固體溶于蒸餾水常會出見渾濁,得不到澄清的氧化鐵溶液。其原因是_________,如果要得到澄清的氯化鐵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表各組物質(zhì)之間通過一步反應(yīng)不可以實現(xiàn)如圖所示轉(zhuǎn)化關(guān)系的是
選項 | X | Y | Z |
A | Al2O3 | NaAlO2 | Al(OH)3 |
B | SiO2 | Na2SiO3 | H2SiO3 |
C | CO2 | Na2CO3 | NaHCO3 |
D | NH3 | NO2 | HNO3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硫元素的同素異形體的性質(zhì)相同
B.H2O2常做氧化劑,只有氧化性
C.向CaCl2溶液中通入CO2氣體,有白色沉淀生成
D.汽車尾氣中的NO主要是氮氣和氧氣在汽車汽缸中形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八種短周期元素x、y、z、d、e、f、g、h原子序數(shù)依次遞增,其原子半徑、最高正價或最低負價如下表所示。
x | y | z | d | e | f | g | h | |
原子半徑/nm | 0.037 | 0.077 | 0.075 | 0.074 | 0.186 | 0.143 | 0.102 | 0.099 |
最高正化合價或最低負化合價 | +1 | +4 | +5 | -2 | +1 | +3 | -2 | -1 |
回答下列問題:
(1)比較d、f常見離子的半徑大。ㄓ没瘜W(xué)式表示,下同):_______>________;比較g、h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yīng)水化物的酸性強弱:________>__________。
(2)由x、d兩種元素組成18電子的分子,其電子式為____________,經(jīng)測定其為二元弱酸,其酸性比碳酸弱,寫出其第一步電離的電離方程式____________。
(3)y、d、e組成物質(zhì)e2yd3的水溶液呈堿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離子方程式表示),電解該物質(zhì)e2yd3的溶液,原理如圖所示。
其中,離子交換膜使用的是__________(填“陽離子交換膜”或“陰離子交換膜”),陰極產(chǎn)生的物質(zhì)A的化學(xué)式為____________。
(4)f的粉末在1000℃時可與N2反應(yīng)制備fN。在f的粉末中添加少量NH4Cl固體并充分混合,有利于fN的制備,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高氯酸鉀是一種白色粉末,可用作發(fā)煙劑、引火劑、氧化劑和化學(xué)分析試劑,醫(yī)藥工業(yè)用作解熱和利尿等藥劑。用PbO2來制備KClO4的工業(yè)流程如下:
(1)如圖過濾裝置中有兩處明顯錯誤,一處是未用玻璃棒引流,另一處是__。
(2)寫出NaClO3與PbO2反應(yīng)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3)工業(yè)上可以利用濾液Ⅰ與KNO3發(fā)生反應(yīng)制備KClO4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用電解法也可以制備KClO4,在無隔膜、微酸性條件下,電解食鹽水得到NaClO3溶液,再通過一系列轉(zhuǎn)化和操作得到產(chǎn)品。
I.寫出電解食鹽水陽極電極反應(yīng)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該過程制得的KClO4樣品中含少量KCl雜質(zhì),為測定產(chǎn)品純度進行如下實驗:準確稱取5.7635 g樣品溶于水中,配成250 mL溶液,從中取出25.00 mL于錐形瓶中,加入適量葡萄糖,加熱使ClO4-全部轉(zhuǎn)化為Cl-,反應(yīng)為:
3KClO4+C6H12O6=6H2O+6CO2↑+3KCl,加入少量K2CrO4溶液作指示劑,用0.20mol·L-1AgNO3溶液滴定至終點,消耗AgNO3溶液體積21.50 mL。滴定達到終點時,產(chǎn)生磚紅色Ag2CrO4沉淀。
①已知:Ksp(AgCl)=1.8×l0-10,Ksp(Ag2CrO4)=1.1×10-12,若終點時c(Cl-)=1.8×10-6 mol·L-1,則此時c(CrO42-)=______________mol·L-1。
②KClO4樣品的純度為______________。(精確到0.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常溫下,下列各組離子一定能在指定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使甲基橙變黃色的溶液中:Na+、Al3+、SO42、Cl
B. pH=7的溶液中:K+、Na+、AlO2、CO32
C. 與Al反應(yīng)能放出H2的溶液中:Fe2+、K+、NO3、SO42
D. =1×1013 molL1的溶液中:NH4+、Ca2+、Cl、N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現(xiàn)有下列各組物質(zhì):
①C(CH3)4和C4H10 ②D2O和H2O ③35Cl和37Cl、苁徒饎偸 ⑤(CH3)2CHCH(CH3)2和(CH3)2CH(CH2)2CH3⑥和 ⑦ 和
(1)屬于同系物的是_________,
(2)互為同分異構(gòu)體的是_______,
(3)互為同素異形體的是________,
(4)互為同位素的是________,
(5)屬于同一物質(zhì)的是_______。
請總結(jié)完成以上題目應(yīng)該注意的問題(至少兩點):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