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地理教研室 題型:013
下列概念按發(fā)生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
①太陽輻射 |
②地面吸收 |
③大氣削弱 |
|
④大氣逆輻射 |
⑤地面輻射 |
||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③⑤④② |
||
C.①③②⑤④ |
D.①④③②⑤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地理教研室 題型:013
讀我國華北某地近二十年平均沙塵暴、揚沙天氣出現(xiàn)的季節(jié)分布示意圖,判斷各小題:
(1)該地沙塵暴、揚沙天氣較多的季節(jié)是
[ ]
A.春季 |
B.夏季 |
C.秋季 |
D.冬季 |
(2)沙源增多是造成我國華北地區(qū)近幾十年沙塵暴、揚沙天氣增多的直接原因之一。下列現(xiàn)象可以導致沙源增多的有
[ ]
①對森林亂砍濫伐 |
②過度放牧使草場退化 |
||
③過度開采地下水 |
④工業(yè)廢渣不合理的堆放 |
||
A.①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3)該地出現(xiàn)的沙塵暴、揚沙天氣的沙源可能是
[ ]
A.塔里木盆地 |
B.蒙古高原 |
C.撒哈拉沙漠 |
D.三江源地區(qū)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地理教研室 題型:013
近年,浮塵、揚沙和沙塵暴天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據(jù)報道,2002年4月中旬,在世界四大沙塵暴中心之一爆發(fā)的一場強沙塵暴揚起的沙塵,隨高空氣流運行,導致瑞士山地的一場“泥雨”,將雪白的山峰染成了咖啡色。據(jù)此回答各題:
(1)這次沙塵暴的源地是
[ ]
(2)導致在瑞士降“泥雨”的主要原因是
[ ]
A.自東向西的海洋氣流與含有沙塵的氣流在山地相遇
B.含有沙塵的北上氣流與冷空氣在山地相遇
C.由東向西的含沙氣流在迎風坡被抬升
D.含沙氣流在阿爾卑斯山的背風坡下沉
(3)中國北方一些大城市附近地區(qū),春季頻發(fā)揚沙天氣的主要原因是
[ ]
A.高壓脊過境,下沉氣流“沖擊”地表,造成就地揚沙
B.裸地面積擴大,急行冷鋒經(jīng)過,導致近程揚沙
C.西北的沙漠有充足的沙源,盛行風產(chǎn)生遠程揚沙
D.熱島效應導致強烈的對流,使高空的沙塵降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地理教研室 題型:013
讀海平面等壓線圖(氣壓單位:百帕),回答下題:
(1)該圖所示的時間大約是
[ ]
A.1月前后 |
B.4月前后 |
C.7月前后 |
D.10月前后 |
(2)圖中甲處風向為
[ ]
A.西北風 |
B.東南風 |
C.東北風 |
D.西南風 |
(3)圖中乙處風向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 ]
A.海陸熱力性質(zhì)差異 |
B.赤道低氣壓影響 |
C.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 |
D.信風影響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地理教研室 題型:013
下圖是“不同天氣系統(tǒng)過境時氣壓變化示意”圖,四條曲線中表示冷鋒過境的曲線可能是
[ ]
A.a(chǎn) |
B.b |
C.c |
D.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地理教研室 題型:013
讀“世界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回答下題:
(1)根據(jù)等壓線的分布,可判斷此時北半球處于的季節(jié)是
[ ]
A.春季 |
B.夏季 |
C.秋季 |
D.冬季 |
(2)根據(jù)圖中等壓線分布規(guī)律,對甲、乙兩地存在的氣壓中心的描述正確是
[ ]
A.甲地為低壓中心——位于亞歐大陸中部
B.乙地為高壓中心——位于大西洋中部
C.甲地是亞洲低壓中心,乙地是北太平洋高壓中心
D.此時太陽直射南半球,南極圈以南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地理教研室 題型:013
當氣壓分布如下圖所示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B處是大西洋,此時受低壓控制
B.1月份時,北半球海陸氣壓分布呈圖中所示
C.此時A處吹東北風,C處吹西北風
D.圖中海陸之間的氣壓差異是太陽直射點季節(jié)移動造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地理教研室 題型:013
讀“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與降水月份分配”圖,按順序依次寫出氣候類型名稱正確的一項是
[ ]
A.熱帶草原氣候,熱帶雨林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
B.地中海氣候,熱帶雨林氣候,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
C.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雨林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
D.溫帶海洋性氣候,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