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指出:“運用人民民主專政的力量,鞏固人民的政權,是正義的事情,沒有什么輸理的地方。”這是因為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①能夠保證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②能夠維護國家的主權、安全、統一和穩(wěn)定
③目的是打擊敵對分子和敵對勢力的破壞活動 ④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政治保證
A.①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分析資料,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各題。
黃河源出巴顏喀拉山,于山東墾利縣境入海。其干流全長5464千米,流域面積75平方千米。黃河養(yǎng)育著中華民族,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
材料一
黃河是中國歷史上決口、改道最多的河流。春秋以前,黃河下游流經河北平原入海,河道無所約束,漫流改徙無定,時常多股河道并存。戰(zhàn)國時期,黃河下游兩岸筑堤,河道逐漸固定。由于中游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河水濁重,號為一石水而六斗泥”。漢文帝時黃河下游出現大規(guī)模決口。東漢初年,王景治河,隨地勢高低,截彎取直,修筑堤防,開辟了一條新的河道。其后,北方游牧民族人居黃河中游,大片土地由耕轉牧,水土流失相對減緩。至唐末,800年間黃河下游河道相對穩(wěn)定。
北宋初年,隨著黃河下游河道逐漸淤高,出現懸河,“高民屋殆逾丈”。1128年,宋東京留守杜充為阻止金兵南下,于李固渡扒開河堤。黃河決口,東經豫東北、魯西南地區(qū),匯為入淮。此后七百多年間,黃河不再進入河北平原,奪淮入海,多次決口、改道,改變了黃淮平原的原有水系。水患遍及黃淮平原,洪水吞沒大片土地,奪去千百萬人的生命和財產。洪水過后形成的許多沙丘和沙坡,吞噬大量農田、房屋,淤沒城市,淤塞運河,阻塞交通。明清時期,黃淮平原“農業(yè)生產日趨衰落,成為全國貧困地區(qū)之一”。
——摘編自鄒逸磷《中國歷史地理概論》
(1)概括指出北宋之前黃河流域在中華文明發(fā)展中的歷史地位。
(2)為什么明清時期黃淮平原“農業(yè)生產日趨衰落,成為全國貧困地區(qū)之一”?
(3)據《河防一覽》記載,黃河平時“沙居其六”,伏汛時“水居其二”,試說明原因。
(4)自開封以下的黃河河段向東北流入渤海,與南下奪淮入海相比會新增一種水患。指出該水患的名稱并說明其發(fā)生的季節(jié)與原因。
材料二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是回!”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和驕傲。然而,1972年后的26年間黃河有21年出現過斷流現象。斷流嚴重影響了黃河兩岸的生態(tài)系統和人民的生產生活。
據有關方面研究,黃河斷流與人口增加、經濟發(fā)展、氣候趨于干旱、中上游過度用水、管理不善等因素有關。
長期以來,黃河管理以防洪治理為主,水資源“自由取用”,優(yōu)先滿足生產、生活用水需求而忽視生態(tài)系統的需要。隨著“生態(tài)水”理念的提出,1998年12月,國務院批準了以生產、生活、生態(tài)“三生共贏”為主旨的新的分水方案,原國家計委、水利部聯合頒布了《黃河可供水量年度及干流水量調度方案》和《黃河水量調度管理辦法》,授權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對黃河水量實行統一調度。1999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正式對流域水資源進行統一管理和調度,變以往的“以需定供”為“以供定需”,根據水資源與水環(huán)境的承載能力,優(yōu)化配置水資源。
2000年以來,在氣候條件大體不變的情況下,黃河已經連續(xù)8年未斷流。黃河已逐步重現往日奔騰不息的風采。
(5)運用政治常識分析政府在解決黃河斷流問題上所起的作用。
(6)黃河流域水資源利用是由不同部分構成的復雜整體,分析其中所體現的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
(7)結合材料,分析黃河水資源利用的實踐與觀念創(chuàng)新的辯證關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以下與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有關的材料:
材料一 蔣介石要求國民黨軍,對根據地“予以嚴密封鎖,使其交通物質,兩相斷絕,則內無生產,外無接濟,既不得活動,又不能鼠竄,固守一隅,束手待斃!
——《處理剿匪省份政治工作報告》(1934年)
材料二 粟裕在回憶第五次反“圍剿”時說,十九師是紅七軍團的主力、戰(zhàn)斗力強,擅長打野戰(zhàn),但沒有見到過裝甲車……部隊一見到(國民黨軍的)兩個鐵家伙打著機槍沖過來,就手足無措,一個師的陣地便是被兩輛裝甲車沖垮。
——《李志民回憶錄》(1993年)
材料三 長期的戰(zhàn)爭使擴大紅軍指標難以如期完成。如“上杭縣才溪鄉(xiāng),共有二千余口人,在一次一次的擴軍突擊后,鄉(xiāng)里只剩下壯丁七人,還要進行突擊(擴大紅軍),這當然不現實。
——《李志民回憶錄》(1993年)
材料四 糧食問題已經非常嚴重的擺在我們面前,谷價到處高漲,有些地方如會昌、瑞金、博生、于都等處已漲到七八元一擔。應該收集的土地稅和公債谷子還差著很巨大的數目。
——《紅色中華》第146期(1934年)
(1)根據材料,概括指出紅軍在進行第五次反“圍剿”時所面臨的嚴峻內外形勢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指導方針和客觀形勢兩方面分析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主要原因
材料五:紅軍長征路線圖
(3)根據上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20世紀30年代黨和紅軍對革命道路的探索有哪些重大轉變和發(fā)展?
(4)遵義會議之后,毛澤東指揮紅軍聲東擊西,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波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大雪山,穿過大草地,走向勝利之路,F如今上述地區(qū)的交通條件仍然制約著當地經濟的發(fā)展,試分析地形、地質條件對當地交通運輸的影響?
(5)材料五中圖示地區(qū)有兩個我國衛(wèi)星發(fā)射基地,請從緯度、地形、氣候和天氣方面比較它們作為衛(wèi)星發(fā)射基地的地理優(yōu)勢條件。
材料六: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我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發(fā)射升空。這次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的主要任務是設施我國航天員第一次空間出艙活動。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的相關技術,同時開展衛(wèi)星伴飛、衛(wèi)星數據中繼等科學和技術試驗。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實現了我國空間技術發(fā)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跨越,是中國人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進程中取得的重大成果。
(6)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對我國經濟將產生哪些積極的影響?
材料七:胡錦濤在慶祝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大會上的講話指出:我們必須堅持不懈地在各族人民中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使愛國主義始終成為激勵我國各族人民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的強大精神支柱。
(7)運用價值觀的有關知識,分析說明為什么我們必須堅持不懈地在各族人民中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讀我國部分地區(qū)年降水量分布圖,根據圖中相關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⑴甲、乙兩處降水量都達到400mm以上,請分析兩地降水較多的原因。
⑵托克遜一帶成為我國著名的瓜果基地的主要自然因素有哪些?
材料:圖示區(qū)域包含位于甘肅省武威市的石羊河流域,石羊河是武威人民的母親河。位于其下游的民勤青土湖,百年前還是水草豐美、可牧可漁的地方,如今卻成了荒漠化的典型。由于人口快速增長,大規(guī)模開荒打井,過度超采地下水,人均水資源從上世紀50年代初的近2000立方米下降為目前的不足600立方米,水資源短缺成為制約武威發(fā)展的“瓶頸”。國家已將石羊河的綜合治理列為生態(tài)治理的重點工程。2007年國慶期間。溫總理視察民勤時指出,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要打好三套“組合拳”。即“上游涵養(yǎng)水源、中游管理調度、下游節(jié)水恢復,上中下游一起聯動”。
⑶請運用學過的知識,解釋怎樣打好溫總理所提到的“組合拳”?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