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材料一:我國某區(qū)域的地理要素圖

材料二:2012年2月以來,廣西、云南等地持續(xù)出現(xiàn)嚴重干旱,造成人畜飲水困難,農(nóng)業(yè)遭受嚴重損失。

(1)據(jù)材料一,判斷圖示地區(qū)的主要地貌類型是                  。(2分)

(2)試分析該區(qū)域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容易產(chǎn)生干旱災害的原因。(4分)

(3)圖示區(qū)域普遍存在土地荒漠化問題,試分析除植被因素外其產(chǎn)生原因還有哪些?(6分)

 

【答案】

 

(1)喀斯特地貌,(2分)

(2)季風氣候降水不穩(wěn)定; (2分)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容易轉(zhuǎn)化為地下水。(2分)

(3)石漠化原因:(6分)

石灰?guī)r成土速度慢;

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多且集中;

地形坡度大;

【解析】本題考查云貴高原地區(qū)。

(1)結合當?shù)氐慕?jīng)緯度位置判斷,該地區(qū)為云貴高原地區(qū),故喀斯特地貌廣布。

(2)干旱形成主要從降水和地形地貌角度分析。

(3)該地區(qū)的土地荒漠化表現(xiàn)為石漠化,形成原因除植被因素外主要從氣候、地形、土壤等方面分析。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2002年3月23日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降低對天氣和氣象極端事件的脆弱性”。該主題表達了對越來越頻繁的天氣、氣候災害及其給人類社會造成的危害的強烈關注和加強對天氣、氣候的監(jiān)測和預報,最大限度地降低天氣、氣候極端事件帶來的不利影響,減輕災害性天氣對人類社會的危害。

材料二:下表是2002年8月浙江舟山某地某日氣象觀測資料:

時間

氣溫(℃)

氣壓(百帕)

降水(毫米)

風速(千米/小時)

12時前后

25

1002

10

30

18時前后

30

990

50

240

24時前后

27

1004

10

50

(1)我國的主要氣象氣候災害有        、旱澇和        等。

(2)與材料二相對應的氣壓系統(tǒng)和天氣系統(tǒng)分別是(    )

A  低氣壓、伏旱   B  低氣壓、寒潮   C  高氣壓、伏旱   D  低氣壓、臺風

(3)該天氣系統(tǒng)多形成于        ,其災害主要由       、       和風暴潮造成,

      季節(jié)影響我國         地區(qū);

(4)在該天氣系統(tǒng)影響下的天氣特點是(   )

A  狂風暴雨       B  陰雨綿綿       C  高溫晴好       D  寒冷少雨

(5)該日18時前后上海的風向為(    )

A  東南風         B  西南風         C  西北風         D  東北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2002年3月23日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降低對天氣和氣象極端事件的脆弱性”。該主題表達了對越來越頻繁的天氣、氣候災害及其給人類社會造成的危害的強烈關注和加強對天氣、氣候的監(jiān)測和預報,最大限度地降低天氣、氣候極端事件帶來的不利影響,減輕災害性天氣對人類社會的危害。

材料二:下表是2002年8月浙江舟山某地某日氣象觀測資料:

時間

氣溫(℃)

氣壓(百帕)

降水(毫米)

風速(千米/小時)

12時前后

25

1002

10

30

18時前后

30

990

50

240

24時前后

27

1004

10

50

(1)我國的主要氣象氣候災害有        、旱澇和        等。

(2)與材料二相對應的氣壓系統(tǒng)和天氣系統(tǒng)分別是(    )

A  低氣壓、伏旱   B  低氣壓、寒潮   C  高氣壓、伏旱   D  低氣壓、臺風

(3)該天氣系統(tǒng)多形成于        ,其災害主要由              和風暴潮造成,

      季節(jié)影響我國         地區(qū);

(4)在該天氣系統(tǒng)影響下的天氣特點是(   )

A  狂風暴雨       B  陰雨綿綿       C  高溫晴好       D  寒冷少雨

(5)該日18時前后上海的風向為(    )

A  東南風         B  西南風         C  西北風         D  東北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2-2013學年河南淇縣一中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地理卷(帶解析) 題型:綜合題

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2006年8月10日下午17時25分“桑美”臺風在鎮(zhèn)江市蒼南縣馬站鎮(zhèn)登陸,成為建國以來登陸我國大陸的強度最大的臺風。給浙江、福建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巨大的財產(chǎn)損失。
材料二:據(jù)統(tǒng)計,我國自然災害中的85%為氣象災害,而干旱災害又占氣象災害的50%左右。
我國干旱災害頻次分布如右圖所示。
(1)試描述臺風眼地區(qū)的天氣狀況,并分析其成因?(3分)
(2)臺風“桑美”是50年來登陸中國大陸最強的臺風。請舉出兩個減輕臺風危害的非工程措施?(2分)
(3)圖中A地春旱嚴重,其還易引發(fā)的自然災害主要有                   。分析B地降水稀少但旱災并不突出的原因?(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3屆吉林省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試題 題型:綜合題

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中國萬里長城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與瑞士國際文化保護組織——世界新七大奇跡基金會評為“新七大奇跡”之首。

材料二:中國古長城分布示意圖。

1.長城是我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下列位于長城沿線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是________。

A.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B.曲阜孔廟、孔林、孔府

C.云岡石窟

D.九寨溝風景名勝區(qū)

2.坐火車從長春到山海關旅游,應選擇________鐵路線。

3.2009年“五·一”假期,八達嶺長城景區(qū)共接待游客17.9萬人次,嘉峪關景區(qū)接待游客26488人次。造成兩地游客數(shù)量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3屆湖北省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地理卷 題型:綜合題

(24分)全球氣候變化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嚴峻、深遠的挑戰(zhàn)之一。但是,目前國際氣候談判的進程離真正保護全球氣候的目標還差的很遠,談判各方在關鍵問題上的分歧還很嚴重。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下圖為“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氣溫距平變化”

材料二   下表為2007年全球CO2排放總量排行前10位的國家及其人口總數(shù)

(1)材料一中最后五十年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相差約         ℃,據(jù)材料一概括百多年來世界氣溫變化特點是     。引起材料中全球氣溫變化的人為原因主要是  。

(2)材料二中,2007年美國人均CO2排放約是中國人均排放的        倍。材料顯示全球CO2排放主要集中在             (發(fā)達國家或發(fā)展中國家)。

(3)大氣中CO2濃度變化與全球氣溫變化有什么關系?為什么?

(4)目前面對人類共同的生存危機,世界各國心態(tài)各異,其原因在于全球氣候變化對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帶來的影響和收益大不相同。下列關于保護全球氣候的說法正確的選項是          

①海平面上升會導致小島嶼國家出現(xiàn)生存危機,所以參與行動的意愿高。

②全球氣候變化影響西歐冬暖夏涼氣候,西歐國家對此非常消極。

③美國能源消費模式是奢侈和浪費型,對強制性減排一向持比較消極的態(tài)度。

④石油輸出國輸出石油為其經(jīng)濟命脈,堅決反對抑制二氧化碳排放。

⑤俄羅斯是高緯度國家不僅從全球氣候變化中受益,而且自身又是資源和能源大國,因此持積極立場。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5)中國國家海洋局在2007年1月12日發(fā)布的《2006年中國海平面公報》顯示,2003年至2006年,我國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為2.5毫米/年,高于全球海平面1.8毫米/年的上升速率。沿海地區(qū)的人居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建設將面臨比洪水、海嘯、風暴潮危害更大的風險。下列措施對抑制海平面上升可行的有           (多項選擇)

A.控制人口增長    B.改善能源消費結構      C.關閉工廠,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D.大力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             E.建設海岸防護堤壩

F.提高生產(chǎn)和生活的能源利用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