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下則材料,回答問題。
中國和西方的海上貿易始于漢代,此后,隨著造船業(yè)、航海技術的提高,中國與西方的海上貿易日益發(fā)展,并逐漸形成一條“海上絲綢之路”。鄭和7次下西洋,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掌握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航海技術。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促進了中西貿易的繁榮,唐宋元時期,在相互交流中,中國的“四大發(fā)明”通過海路直接、間接地傳入中亞、西亞、東南亞和西方諸國。同時,中國也從西方引進了玻璃制造術、新的熬糖法等先進技術,以及象牙、寶石、珍珠、琥珀、香料等奢侈品,豐富了我國人民生活內容,推進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
(1)上述資料所記載的文化擴散,類型主要是________擴散,從資料中看描述的文化擴散的內容主要是________(物質、精神)文化的擴散,主要涉及了該種文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
(2)根據所學知識推知鄭和下西洋是________季去,________季回,說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鄭和航海路線從江蘇太倉劉家港出發(fā),經東南亞、________海峽,到________洋、________海,最后到西亞和北非。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廣東省汕頭市金山中學2010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 題型:069
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圖甲為“長江下游某市2008年10月23日~2009年1月15日最低氣溫曲線、氣壓曲線和降水柱狀圖”。
材料二:圖乙為該地區(qū)某一河流的部分河段。
(1)圖甲中最低氣溫和氣壓之間的關系是________。
(2)判斷甲圖示期間降水的主要形式________(降雨、降雪或冰雹);并說明判斷理由:________。
(3)圖甲中兩次降水過程的天氣系統(tǒng)是________,并在下框中畫出天氣系統(tǒng)的示意圖。
(4)圖乙河流若流出山口,常形成的地貌是________,如果河中有沙金,淘金點產量最高的可能是________;其理由為:_______________。
(5)從流量來說,該河在圖甲所示季節(jié)一般為________期;此時河口處最可能出現的自然災害是________;若在該河b處向下鉆探,發(fā)現有大量蘆葦化石,則該地層中的巖石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1屆湖北省天門市高三模擬考試(二)文綜地理卷 題型:綜合題
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36分)
材料一:下圖是我國某市2010年10月23日~2011年1月15日最低氣溫曲線、最低氣溫時的氣壓曲線和降水柱狀圖,仔細閱讀、分析,回答:
材料二:圖乙為該地區(qū)某一河流的部分河段。
(1)圖甲中最低氣溫和氣壓之間的關系是 。(4分)
(2)判斷甲圖示期間降水的主要形式 (降雨、降雪或冰雹);并說明判斷理由 。(8分)
(3)圖甲中兩次降水過程的天氣系統(tǒng)是 ,并畫出天氣系統(tǒng)的示意圖。(8分)
(4)圖乙河流若流出山口,常形成的地貌是 ,如果河中有沙金,淘金點產量最高的可能是 ;其理由為 。(10分)
(5)從流量來說,該河在圖甲所示季節(jié)一般為 期;此時河口處最可能出現的自然災害是 ;若在該河b處向下鉆探,發(fā)現有大量蘆葦化石,則該地層的巖石是 。(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0-2011學年湖北省天門市高三模擬考試(二)文綜地理卷 題型:綜合題
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36分)
材料一:下圖是我國某市2010年10月23日~2011年1月15日最低氣溫曲線、最低氣溫時的氣壓曲線和降水柱狀圖,仔細閱讀、分析,回答:
材料二:圖乙為該地區(qū)某一河流的部分河段。
(1)圖甲中最低氣溫和氣壓之間的關系是 。(4分)
(2)判斷甲圖示期間降水的主要形式 (降雨、降雪或冰雹);并說明判斷理由 。(8分)
(3)圖甲中兩次降水過程的天氣系統(tǒng)是 ,并畫出天氣系統(tǒng)的示意圖。(8分)
(4)圖乙河流若流出山口,常形成的地貌是 ,如果河中有沙金,淘金點產量最高的可能是 ;其理由為 。(10分)
(5)從流量來說,該河在圖甲所示季節(jié)一般為 期;此時河口處最可能出現的自然災害是 ;若在該河b處向下鉆探,發(fā)現有大量蘆葦化石,則該地層的巖石是 。(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湖北省模擬題 題型:材料分析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