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Greatly___________by the memory of my father, I made up my mind to write my best novel.
A. inspiring B. inspired
C. having inspired D.to inspire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美國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亞地區(qū)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干燥,該地最有可能出口到我國的產(chǎn)品是
①稻米 ②葡萄酒、巯憬丁、荛蠙煊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撒哈拉沙漠南緣的11個國家正聯(lián)手打造一條橫穿非洲大陸的綠化帶。讀圖文資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這條被稱為“綠色長城”的綠化帶,計劃總長度為7100千米,寬15千米。
材料二:綠化帶沿線地區(qū)的天然樹木旱季落葉。新建的綠化帶要求樹木種植的密度比較大,且樹木旱季不落葉。沿線國家計劃在毛里塔尼亞建立一個植物園,為綠色長城項目篩選、引進適應性樹種。
(1)圖示的非洲“綠色長城”大致是沿著哪兩種氣候類型區(qū)的交接帶延伸?
(2)解釋“綠色長城”沿線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
(3)為遏制荒漠化發(fā)展,除建設“綠色長城”外,沿線國家還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4)從氣候的角度,分析11個國家研究選擇適應性強的樹種的原因,并說明該類樹種的基因特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Teachers at that school never looked happy because something kept them ___________off to work.
A.to hurry B. hurry
C. hurrying D. hurrie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四川省涼山州2016屆高中畢業(yè)班第三次診斷性檢測)從白馬鐵礦開采的鐵礦石,經(jīng)研磨篩選出精鐵礦粉,混水成礦槳選擇以管道運輸?shù)姆绞捷斔偷脚输摱剡M行加工。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考慮到地勢起伏對礦漿輸送的影響,合理的管道選線長度最接近
A.200千米 B.150千米 C.100千米 D.50千米
【2】選擇管道運輸目的是
A.加強民族團結(jié) B.促進沿線經(jīng)濟發(fā)展
C.降低運輸費用 D.緩解加工廠缺水狀況
【3】礦漿送達攀鋼二基地后,進行脫水處理產(chǎn)出的水,合理的用途是
A.灌溉農(nóng)田 B.鋼鐵廠使用
C.注入河流 D.輸回白馬鐵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隊8月考察堪察加半島,考察中發(fā)現(xiàn),勘察加半島北部發(fā)育苔原,南部生長森林;東西向氣候區(qū)域差異顯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動物數(shù)量較少,但冬眠雜食性且善捕魚的熊的數(shù)量較多;大量來自海洋的鮭魚溯河流而上,成為熊的重要食物。如圖示意勘察加半島的地形。
(1)分析勘察加半島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動物數(shù)量較少的原因。
(2)某科考隊員欲近距離拍攝熊,推測他在甲地選擇拍攝點的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某流域局部景觀示意圖。讀圖,回答第下列小題。
【1】圖中
A.①處冰川融化,湖泊水位升高
B.②流量穩(wěn)定,河流的落差小
C.③處谷寬、流速慢,適宜修建水庫
D.④處地形平坦,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條件優(yōu)越
【2】若該圖示意中國某流域,圖中
A.地理按1:10萬比例描繪,特征清晰
B.冰川地處新疆,覆蓋范圍山脊延伸
C.徑流季節(jié)變化大,存在不同程度水患
D.海域位于北回歸線以南,港口數(shù)量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中國古代南方行船、北方騎馬是地域文化 B. 阿拉伯國家的清真寺屬于地域文化
C. 用手抓飯是印度的地域文化之一 D. 中國徽州人的保守心理不是地域文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地形區(qū),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zhì)災害出現(xiàn)較為頻繁的是
A. 云貴高原B. 內(nèi)蒙古高原C. 華北平原D. 塔里木盆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