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圖為我國某山地冰川面積變化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由圖示信息可知,該山地冰川在近50年間
A.海拔2400~2600米處冰川減少最快B.冰川分布面積最大值的海拔在上升
C.不同海拔的冰川面積均有明顯退縮D.海拔越低冰川面積退縮面積就越大
【2】該山地2010年與1960年相比
A.日照更長B.植被更密C.降水更多D.氣溫更高
【答案】
【1】B
【2】D
【解析】
【1】由圖示信息可知,該山地冰川在近50年間,相對于2600~2800米處,海拔2400~2600米處冰川減少較慢,因此海拔2400~2600米處冰川減少不是最快的,A錯誤。圖中顯示,1960年冰川分布面積最大值位于2600~2800米處,而2010年冰川分布面積最大值位于2800~3000米處,因此冰川分布面積最大值的海拔在上升,B正確。圖中顯示,3200~3400米上冰川面積沒有變化,3400~3600米處冰川面積略有上升,因此并不是不同海拔的冰川面積均有明顯退縮,C錯誤。2600~2800米處冰川退縮面積明顯大于2400~2600米處、2200~2400米處,因此并不是海拔越低冰川面積退縮面積就越大,D錯誤。故選B。
【2】該山地2010年與1960年相比,位置沒有變化,云雨天氣沒有明顯變化,因此日照不會更長,A錯誤。根據冰川退化情況判斷,當地氣溫可能更高,但蒸發(fā)加強,水分條件有可能變差,因此當地植被不一定會更密,B錯誤。如果該山地降水更多,則冰川補充量增加,那么冰川退化的可能性不大,而實際上冰川退化明顯,因此當地降水更多的可能性不大,C錯誤。圖中顯示,該山地冰川面積明顯變小,因此是氣溫更高而導致,D正確。故選D。
氣候變化史劃分為地質時期、歷史時期和近現代三個階段。地質時期的氣候以冰期(寒冷期)與間冰期(溫暖期)交替出現為特點。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地球處于溫暖期,15世紀~19世紀,地球處于寒冷期。近現代的氣溫呈上升的趨勢,降水也有明顯變化,雪蓋和冰川面積減少,海平面上升。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 干旱地區(qū)常發(fā)育深根系植被,其根系深達地下潛水面,可直接提取地下水,這類植物被定義為地下水依賴型植物,也稱“抽水機式植被”。據研究,這類植物在生長季的蒸散過程(水分由葉片蒸發(fā)過程)能引起淺層地下水位的周期性晝夜波動。下圖為干旱區(qū)河岸帶淺層地下水埋深的晝夜波動圖。
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干旱區(qū)植被蒸散速率最快的時段是
A. 7~8時B. 10~11時C. 12~13時D. 17~18時
【2】夜間河岸帶淺層地下水的流向主要是
A. 由地勢高處流向低處B. 由地勢低處流向高處
C. 淺層地下水補給河水D. 河水補給淺層地下水
【3】淺層地下水埋深晝夜波動幅度
A. 隨河流流向變化幅度增大B. 距離河岸越遠,變化幅度越小
C. 距離河岸越遠,變化幅度越大D. 隨河流流向變化幅度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下面四幅圖,完成下面小題。
【1】①~④四地中位于北京(116°E,40°N)東南方向的是 ( )
A.④B.①C.③D.②
【2】四幅圖中陰影部分所表示的經緯線方格,面積最大的是 ( )
A.甲B.乙C.丙D.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的南北分界線,而實際上并非真正的“線”,而是有一定寬度,準確地說應該叫“中國南北分界帶”,而且,東西寬度不同,如下圖所示,其南北兩側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都有顯著差異。
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中國南北分界帶”東段較中、西段寬,是因為東部( )
A.梅雨鋒南北擺動B.夏季風勢力強
C.地形平坦開闊D.受沿岸洋流形響
【2】在分界帶中段,北側的代表性地方戲曲是( )
A.京劇B.豫劇C.秦腔D.川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人口遷移差額率=(遷入人口-遷出人口)/總人口×100%。讀圖回答下列各題。
【1】四地中可能為發(fā)達國家或地區(qū)的是( )
A. A地和B地 B. A地和C地
C. B地和C地 D. B地和D地
【2】導致D地人口遷移率為負值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經濟落后 B. 政策因素
C. 社會因素 D. 環(huán)境變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中陰影部分為德國魯爾區(qū)位置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對德國魯爾工業(yè)區(qū)興起的最重要的資源是
A.勞力資源B.鐵礦資源C.水能資源D.煤炭資源
【2】魯爾區(qū)綜合治理規(guī)劃要求鋼鐵布局在萊茵河沿岸港口,主要目的是
A.降低運輸費用B.靠近煤炭產地C.減少污染排放D.壓縮工資支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圖1為東南亞地區(qū)簡圖,圖2為圖1中①、②兩地的氣候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1)圖中甲島嶼由于印度洋板塊與 板塊相互 (張裂/碰撞)的影響,火山、地震多發(fā)。
(2)該區(qū)域土壤淋溶作用強烈、微生物 作用活躍,形成了富含氧化鐵、缺乏腐殖質的磚紅壤,這一現象反映了自然地理環(huán)境具有 性的特征。
(3)圖中甲、乙兩區(qū)域的以經濟作物為主的農業(yè)地域類型主要是 。近年來,圖示地區(qū)成為世界工業(yè)的重要轉入地,其轉入的工業(yè)類型主要是 密集型和 密集型工業(yè)。
(4)比較圖中①、②兩地夏季的降水量差異,并分析形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世界汽車產業(yè)三次大轉移示意圖”,回答問題。
【1】19世紀80年代,汽車首先在歐洲誕生。有關汽車工業(yè)的正確敘述是( )
A.汽車工業(yè)城屬于發(fā)育程度低的工業(yè)地域
B.汽車工業(yè)不易與相關工業(yè)集聚
C.歐洲工業(yè)化早,發(fā)展汽車工業(yè)的基礎好
D.汽車工業(yè)是典型的資源密集型工業(yè)
【2】第一次轉移是從乙地轉移到甲地,甲地汽車產量迅速增加的有利條件是( )
A.勞動力資源豐富,有利于發(fā)展汽車工業(yè)
B.鋼鐵、石化等工業(yè)迅速發(fā)展,為發(fā)展汽車工業(yè)創(chuàng)造了條件
C.甲地出現逆城市化,促進汽車工業(yè)發(fā)展
D.國土遼闊,有利于發(fā)展汽車工業(yè)
【3】進入20世紀80年代,丙地汽車產量居世界第一,這主要得益于( )
A.原料、燃料豐富
B.位置優(yōu)越,分布集中
C.水能豐富,勞動力投入多
D.重視科技投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我國某區(qū)域等高線簡圖,下圖,該區(qū)域東面臨海,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1】圖中河流流向為
A.先由西向東,再向東南B.先由南向北,再向東北
C.先由東北向西南,再向南D.先由東南向西北,再向西
【2】關于圖中陡崖頂部P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A.海拔可能為450米B.距陡崖底部垂直距離可能為398米
C.可直視丙村D.距丁村的水平距離約為600千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