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圖表示“黃河三角洲造陸速率與年降水量(實線)、造陸速率與種草植樹面積(虛線)的關系”,讀圖判斷回答18~19題。
18.黃河三角洲面積的增長與年降水量和種草植樹面積的關系是( )
A.與年降水量呈負相關
B.與種草植樹面積呈負相關
C.與種草植樹面積呈正相關
D.與年降水量、種草植樹面積均呈正相關
19.該地侵蝕和堆積維持平衡時( )
A.年降水量約440mm
B.年降水量約340mm
C.種草植樹面積為400km2
D.種草植樹面積為600km2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下圖為“黃河三角洲某海岸帶環(huán)境問題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字母A表示 ________,B表示 ___________ ,C表示 _______________ 。
(2)該海岸帶侵蝕后退的最主要原因是(填選項字母) ______。
A.過度開采利用地下水 B.入海徑流、泥沙量減少
C.大面積圍墾灘涂濕地 D.過量排放、傾倒廢棄物
(3)葦灘、濕地的生態(tài)功能主要有 (填選項字母) _______ 。
A.延緩全球海平面上升 B.容納、凈化污染物
C.增加河流水量 D.保護生物多樣性
(4)海水富營養(yǎng)化主要分布在:_____、 _________ (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原因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下圖為“黃河三角洲某海岸帶環(huán)境問題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字母A表示 ,B表示 ,C表示 。
(2)該海岸帶侵蝕后退的最主要原因是(填選項字母) 。
A.過度開采利用地下水 B.入海徑流、泥沙量減少
C.大面積圍墾灘涂濕地 D.過量排放、傾倒廢棄物
(3)葦灘、濕地的生態(tài)功能主要有 (填選項字母) 和 。
A.延緩全球海平面上升 B.容納、凈化污染物
C.增加河流水量 D.保護生物多樣性
(4)近年來,經(jīng)過有效治理,黃河枯水期入海徑流量明顯增大,簡述這對改善該海岸帶環(huán)境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江蘇省新海高級中學2009~2010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二地理 題型:綜合題
下圖為“黃河三角洲某海岸帶環(huán)境問題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字母A表示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 ,C表示_______________ 。(3分)
(2)該海岸帶侵蝕后退的最主要原因是(填選項字母) ______。(2分)
A.過度開采利用地下水 B.入海徑流、泥沙量減少
C.大面積圍墾灘涂濕地 D.過量排放、傾倒廢棄物
(3)葦灘、濕地的生態(tài)功能主要有 (填選項字母) _______ 。(2分)
A.延緩全球海平面上升 B.容納、凈化污染物
C.增加河流水量 D.保護生物多樣性
(4)海水富營養(yǎng)化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 (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原因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黑龍江雙鴨山一中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卷 題型:綜合題
閱讀分析材料,據(jù)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圖為“黃河三角洲某海岸帶環(huán)境問題示意圖”。
材料二 國務院于2009年11月23日正式批復《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tài)經(jīng)濟區(qū)發(fā)展規(guī)劃》,標志著黃河三角洲地區(qū)的開發(fā)上升為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
材料三 2010年2月2日,是第14個世界濕地日,主題是: 濕地、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谔柺牵簲y手保護濕地,應對氣候變化。
⑴圖中字母A表示 ,B表示 ,C表示 。(3分)
⑵該海岸帶侵蝕后退的最主要原因是(填選項字母) 。(2分)
A. 過度開采利用地下水 B. 入海徑流、泥沙量減少
C. 大面積圍墾灘涂濕地 D. 過量排放、傾倒廢棄物
⑶在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tài)經(jīng)濟區(qū)開發(fā)建設中要注意保護葦灘、濕地,葦灘、濕地的生態(tài)功能主要有(填選項字母) 和 。(2分)
A. 延緩全球海平面上升 B. 容納、凈化污染物
C. 增加河流水量 D. 保護生物多樣性
⑷近年來,經(jīng)過有效治理,黃河枯水期入海徑流量明顯增大,簡述這對改善該海岸帶環(huán)境的作用。(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