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地理 > 題目詳情

讀“我國人口、糧食增長趨勢圖”,回答以下問題:

  

(1)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糧食產量增長較快,但人均糧食增長不大,原因是________。

(2)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糧食產量下降,主要原因是________。

(3)我國糧食問題的解決,一方面要發(fā)展________,提高________;另一方面要控制________。

(4)從我國國情說明“無糧不穩(wěn)”的含義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1)人口增長太快

 �。�2)自然災害影響了正常的糧食生產

 �。�3)農業(yè)生產,糧食產量,人口增長

  (4)我國是人口眾多的農業(yè)大國,糧食問題未解決好可能破壞社會穩(wěn)定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中學教材全解 高中地理 必修第2冊 題型:069

因宏觀生態(tài)體系失控而影響和威脅國家生存與發(fā)展的問題,通常稱之為國家生態(tài)安全問題。1998年的長江洪水,直接經濟損失達1 600億元。

讀下述材料和圖,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長江流域明顯的水土流失現象,始于南宋……史載“沅湘間多山,農家惟種粟,且多在崗阜,每欲布種時,則先伐其林,縱火焚之”……明清兩代,人口壓力不斷增大,長江流域水土流失更為加劇……雍正末至乾隆初開始,兩湖地區(qū)開發(fā)轉向原始林木茂密的湘鄂山區(qū)。

  材料二 乾隆末年,王昶在總結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湖北萬城堤潰的原因時指出:“四川、陜西、湖北山木叢林處,今皆砍伐為種包谷,地遇雨,浮沙隨水下江,故江底沙淤日積,水勢年增。”清人趙仁基也認為“水溢田于沙積,沙積由于山是……江底日見其高,而容水之地淺矣。”

  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原產美洲的玉米、甘薯等農作物傳進我國。由于玉米、甘薯對土質、水分的要求不高,在丘陵、山區(qū)廣泛種植�!�

  材料四 面積為31.6萬平方千米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2000年在青海省建

立,49%的黃河水、25%的長江水、15%的瀾滄江水都來自這一地區(qū)。它是我國最大的省級自然保護區(qū),更是三江流域的生態(tài)敏感地區(qū)。

(1)

下列曲線中,與洞庭湖的面積變化最相符合的是

[  ]

A.

B.

C.

D.

(2)

1950~1958年期間,洞庭湖面積迅速縮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

水土流失導致泥沙淤積

B.

需要增產糧食而圍湖造田

C.

水量減少導致水位下降

D.

湖泊沼澤化速度加快

(3)

洞庭湖面積的縮小,改變了該地區(qū)水資源的________分布,削弱了湖泊對長江水的________能力,加重了該地區(qū)及長江流域的________災害。

(4)

用現代地理學的原理來分析材料中清人趙仁基的觀點。

(5)

從歷史學的角度來分析材料中“長江流域明顯的水土流失現象,始于南宋……明清兩代,人口壓力不斷增大,長江流域水土流失更為加劇”的原因。

(6)

從國家生態(tài)安全的角度來分析“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建立的意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下圖是某河流河口附近示意圖,讀圖回答11-13題。

11.該河河口南北兩側的河道寬度明顯不同,其中南側較寬的原因是
    A.河水侵蝕速度南岸快于北岸     

B.海水的侵蝕作用強烈
C.處于板塊的生長邊界     

D.人為拓寬航道

12.目前,該河河口相繼建起了鳥類、濕地和中華鱘等自然保護區(qū),其主要目的是
    A.發(fā)展第三產業(yè)        B.增加入海徑流    C.豐富旅游資源      D.保護河口生態(tài)
13.圖示地區(qū)曾是我國的糧食主產區(qū),20世紀90年代以來,其在全國商品糧生產中地位明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旱澇災害頻繁       B.土地退化嚴重    C.城市化進程迅速   D.人口增長過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