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表1資料,回答下面試題
表1 97°W附近某山東坡平均年均溫、自然帶垂直分布
下列選項中,數(shù)碼代號、自然帶、農(nóng)作物的正確組合是( )
A.①----亞熱帶和溫帶闊葉林帶----水稻
B.②-----高山針葉林帶-----玉米
C.③----高山針闊混交林帶-----花生
D.④-----高山草地帶-----小麥
該山地最適宜人類聚居的地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對該山所在地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終年受赤道暖流影 B.東北信風對自然帶基帶的形成有影響
C.位于板塊生長邊界 D.河流源遠流長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013
下表是我國四條河流的主要水文特征對比表,根據(jù)表中資料,回答(1)~(3)題。
(1)甲、乙、丙、丁四條河流依次是
[ ]
A.閩江、黑龍江、伊犁河、海河
B.海河、黑龍江、閩江、伊犁河
C.海河、閩江、伊犁河、黑龍江
D.黑龍江、海河、閩江、伊犁河
(2)甲河流域夏秋季節(jié)水患嚴重,綜合解決措施是
[ ]
A.開挖入海新河
B.修建分洪工程
C.修建大型水庫,攔蓄洪水
D.跨流域調(diào)水到其他地區(qū)
(3)乙河的主要補給水源是
[ ]
A.冰川積雪融水
B.大氣降水
C.地下水
D.季節(jié)性積雪融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高中課程新學案 高三年級 地理 題型:01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下表為“我國某地在1970年和1990年有關情況的統(tǒng)計資料”,讀表回答問題:
(1)根據(jù)以上資料判斷,該地可能位于我國
A.新疆準噶爾盆地
C.內(nèi)蒙古河套地區(qū)
B.長江中下游地區(qū)
D.柴達木盆地
(2)1970—1990年,該地區(qū)人均糧食產(chǎn)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本原因是,環(huán)境質(zhì)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據(jù)表中資料可以推斷,該地區(qū)耕地面積增加是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導致氣溫年較差增大、水土流失加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對該地區(qū)進行整治,應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2006·廣東地理改編)根據(jù)所給資料,回答問題。
資料1 見下圖
資料2 下圖表示了黃土高原地區(qū)降水、植被與侵蝕之間的關系。
資料3 下表是資料1圖中A一B線上某鄉(xiāng)的有關資料。
自然環(huán)境 | 海拔高度(米) | 1600 | ||
年降水量(mm) | 350 | |||
≥10℃積溫(℃) | 2997 | |||
土壤侵蝕強度(噸/年·平方公里) | 5200 | |||
植被覆蓋率 | 1900年 | 較高 | ||
2005年 | 顯著降低 | |||
人均耕地(公頃) | 1970年 | 0.57 | ||
2005年 | 0.23 | |||
灌溉面積(公頃) | 0.0 | |||
每公頃土地投入成本(元) | 4185 | |||
土地產(chǎn)值(元/公頃) | 5610 | |||
耕作方式變化 | 1955年~1980年 | 歇地→小麥→豆科類→馬鈴薯或雜糧→歇地 | ||
1981年~2005年 | 小麥→小麥→馬鈴薯→馬鈴薯 | |||
(l)根據(jù)資料l,從B至A反映出____和____地域分異規(guī)律。
(2)根據(jù)資料2,當年降水量小于300毫米時,森林的覆蓋率較低,降水的侵蝕力____。當年降水量在____毫米之間,降雨侵蝕力急劇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較小。當年降水量超過450毫米之后,森林對水土的保持作用明顯________。
(3)根據(jù)資料3,從干濕區(qū)上劃分,該鄉(xiāng)屬于____區(qū),耕作制度是______。
(4)根據(jù)上述資料,目前該鄉(xiāng)的人地關系存在哪些問題?如何協(xié)調(dià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福建省模擬題 題型:綜合讀圖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