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習(xí)題
 0  153994  154002  154008  154012  154018  154020  154024  154030  154032  154038  154044  154048  154050  154054  154060  154062  154068  154072  154074  154078  154080  154084  154086  154088  154089  154090  154092  154093  154094  154096  154098  154102  154104  154108  154110  154114  154120  154122  154128  154132  154134  154138  154144  154150  154152  154158  154162  154164  154170  154174  154180  154188  235360 

科目: 來源: 題型:


下面是陽陽同學(xué)設(shè)計的“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過程。

(1)如圖,為了“探究光的反射定律”,陽陽將一張白紙B放在水平桌面上,將一個平面鏡A垂直白紙放置,用激光手電貼著_____(選填“A”或“B”)照射,并記錄下了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度數(shù)如下表。通過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可得到的結(jié)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入射角

30°

45°

60°

反射角

30°

45°

60°

(2)為了“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他將平面鏡換成了_______________,并取來了兩個______________的蠟燭。在實驗過程中,隨著蠟燭的燃燒變短,蠟燭的像與用來找像的蠟燭___________(選填“仍然重合”或“不再重合”),此時所成的像與物大小___________(選填“相同”或“不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明明家到學(xué)校有一條500m長的平直馬路。一次他從學(xué)校回家,開始以1m/s的速度勻速行走,當(dāng)走了一半路程時突然下起了大雨,他馬上以5m/s的速度勻速跑回家。明明在前一半路程行走中所用的時間是多少?他從學(xué)校到家整個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保留兩位小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一輛裝有6m3河沙的卡車經(jīng)全長861m的楊柳河大橋,把河沙從海城運到鞍山?蛰d時車的質(zhì)量為6t,經(jīng)過楊柳河大橋用時1min,河沙的密度ρ=2.6×103kg/m3。求: 

(1)該運沙車通過楊柳河大橋時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合多少km/h ?

(2)該運沙車所裝的河沙質(zhì)量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煨燉食物時,有經(jīng)驗的人總是先用大火將食物燒開,然后改用小火。試說明其中的道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如圖所示,AB為蠟燭,A′B′為蠟燭通過凸透鏡所成的像。請通過光路圖確定凸透鏡光心O,并畫出凸透鏡;通過光路圖確定凸透鏡焦點F的位置。(只確定一側(cè)焦點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利用平面鏡成像特點,作出物體AB經(jīng)平面鏡所成的像A′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如圖所示,A是人眼的位置,S′是人眼睛在平面鏡B前看到的燭焰像上的一點。請在圖中作出像點S′對應(yīng)的發(fā)光點S,并畫出人眼看到像點S′的光路圖。(畫一條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一個質(zhì)量是0.3kg的水壺,裝滿水的總質(zhì)量是0.8kg,裝滿另一種液體時的總質(zhì)量是0.7kg,則水壺的容積是_________m3,這種液體的密度是_______kg/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一束光線與界面成60°角從A介質(zhì)射入B介質(zhì),反射光線恰好與折射光線垂直,則入射角為_________,折射角為_________。若A、B介質(zhì)中,一個是空氣,一個是水,則______介質(zhì)是空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把手指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看上去手指好像在水面處折斷了,這是光的          ________現(xiàn)象。水中部分的手指看上去變粗了,是因為圓柱形的盛水玻璃杯對光的作用相當(dāng)于一個          鏡,對手指有          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