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下列關于能量轉化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洗衣機工作時,電能主要轉化為機械能
B.汽車勻速下坡時,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
C.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
D.太陽能電池板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我國北方的冬季氣溫很低,到處都是冰天雪地,人們有時會將冰雪融化取水,把冰
雪放在水壺里熱取水的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冰在0℃時,內能為0 B. 這是通過做功的方式改變物體的內能
C. 在加熱過程中,壺內的溫度一直在上升
D. 水的溫度越高,水分子運動越劇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下表是某些介質的聲速 v
介質 | v/m?s-1 | 介質 | v/m?s-1 |
水(5℃) | 1450 | 空氣 | 340m |
水(15℃) | 1470 | 軟橡膠(常溫) | 40 至 50 |
水(20℃) | 1480 | 軟木 | 500 |
海水(25℃) | 1500 | 鐵(棒) | 5200 |
(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斷聲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關?
例如在5℃、15℃、20℃的水中時,聲速大小不同,說明聲速大小與 有關。
此外,聲速大小可能跟 有關。(每空2分,共4分)
(2)設海水溫度為 25℃,在海面用超聲測位儀向海底垂直發(fā)射聲波,經過 4s 后收到回波,根據(jù)公式計算出海水深度為多少?(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汽車在出廠前要進行測試。某次測試中,先讓汽車在模擬山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駛6min,緊接著在模擬山路上以10m/s的速度行駛4min。
求:(1)該汽車在模擬山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駛6min的路程(6分)
(2)汽車在整個測試過程中的總路程(3分)
(3)汽車在整個測試過程中的平均速度(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小明在“測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中,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小車從帶刻度(分度值為1 cm)的斜面頂端由靜止下滑,圖中的圓圈是小車到達A、B、C三處時電子表的顯示(數(shù)字分別表示“小時:分:秒”)。
(1)該實驗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
(2)實驗中為了方便計時,應使斜面的坡度較 (選填“大”或“小”)。
(3)請根據(jù)圖中信息回答: VAB=___________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如圖所示為某固體加熱時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
(1) 該固體為_________(選填“晶體”或“非晶體”),因為其有固定的熔點。
(2) 處在圖中CD階段時,該物體為__________。(選填“固態(tài)”、“液態(tài)”或“氣態(tài)”)
(3) 處在圖中BC和DE階段時,物體需__________。(選填“吸熱”或“放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在“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的實驗中,小強用酒精燈給燒杯中的水加熱.
(1)如圖甲所示,在加熱過程中,會看到從燒杯底部逐漸出現(xiàn)一些較大的氣泡,有些氣泡沒有上升到水面就消失了,這些氣泡里也含有一些水蒸氣,氣泡里的水蒸氣去哪里了?聰明的小強認為圖甲是水 (選填“沸騰前”或“沸騰時”)的現(xiàn)象,由于燒杯中水溫不同,氣泡里的水蒸氣遇冷 所致。
(2)當水溫接近90℃時,每隔0.5min記錄一次溫度.加熱到第3min時,水開始沸騰,沸騰時,水中形成的大量氣泡不斷上升,這是一種劇烈的 現(xiàn)象.(填物態(tài)變化名稱)
(3)如圖丙所示,小強根據(jù)測得的數(shù)據(jù)繪制出了溫度與時間關系的圖象,分析圖象可知:沸騰前,水的溫度 (選填“升高”、“不變”或“降低”),當水的溫度達到 ℃時開始沸騰,沸騰過程中,水的溫度 (選填“升高”、“不變”或“降低”), (選填“需要”或“不需要”)吸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一列長200m的火車,以72km/h的速度勻速進入長為2km的隧洞,火車完全在洞中的時間是 s,火車上乘客看見火車路兩旁的白雪正在消融,這是雪的 現(xiàn)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在與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運用聲吶系統(tǒng)向海底發(fā)射 (填“超聲波”“次聲波”“超聲波或次聲波”)可以探測海洋深度,但是聲吶卻不能用于太空測距(比如地球與月球的距離),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