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希臘學(xué)者亞里士多德認為:如果要使一個物體持續(xù)運動,就必須對它施加力的作用.而伽利略則認為:運動的物體并不需要力來維持.到底誰說得對呢?為了探究這個問題,小明和同學(xué)們設(shè)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
(1)該實驗應(yīng)使小車從同一高度靜止滑下,以保證小車到達平面時的速度相同;
(2)由實驗可知:平面越光滑,小車運動的距離越遠,說明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越慢,速度減小得越小;
(3)根據(jù)小明的結(jié)論,你能推理出小車如果不受阻力,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分析 (1)本實驗影響小車運動距離遠近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摩擦力的大;二是小車到達水平面的速度大小.因此探究小車滑行的距離與摩擦力的關(guān)系時,就必須確保到達水平面時的速度相同;實驗中通過比較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來比較阻力對運動的影響;
(2)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進行分析,小車運動的距離越遠,說明小車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車速度減小的越慢;
(3)推理:若小車不受阻力,速度將不發(fā)生變化,即做勻速直線運動.

解答 解:(1)為了探究阻力對運動的影響,實驗時使小車從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讓小車到達水平面時,具有相同的速度;
(2)由現(xiàn)象知,小車在較平滑木板上運動時,小車運動的距離較遠,速度減小得較慢,這說明小車受到的阻力較小的緣故.
(3)由(2)推理,若小車不受阻力,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故答案為:(1)速度;(2)遠;慢;小;(3)勻速直線.

點評 本題考查了理想實驗,應(yīng)理解理想實驗中的控制變量法和轉(zhuǎn)換法,同時體會如何從實驗中得出結(jié)論,以及合理的外推得出物理規(guī)律的思想.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5.物理應(yīng)用廣泛,廣告中也常蘊含著物理知識,例如:“你覺得美味,別人呢?”倡議人們不要在公交、地鐵上用餐,因為食物氣味會彌漫在整個車廂,這是擴散現(xiàn)象;這一現(xiàn)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guī)則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6.有一只標有“9V 0.5A”字樣的燈泡,把它接入12V的電路中,若能使燈泡正常工作,則需要怎樣連接一個電阻?這個電阻的阻值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下列屬于利用慣性的是(  )
A.攔河大壩B.盤山公路
C.撐桿跳高運動員隨桿上升的過程D.錘柄撞擊地面錘頭套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0.圖中體溫計的測量范圍是35~42℃,體溫計的示數(shù)是37.6℃,圖中機械秒表的示數(shù)是32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0.王小聰同學(xué)的家住于新農(nóng)村建設(shè)示范村里,他父親年前拉回了一套液化石油氣灶具.液化石油氣熱值為3.5×107J/kg,將質(zhì)量為5kg,初溫為20℃的水加熱到100℃需燃燒液化石油氣80g.
(1)水吸熱多少熱量?
(2)煤氣灶加熱水時的效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作圖題

17.如圖是我們?nèi)粘I钪校迷谑稚系碾S身電風扇的模擬實物圖.它是由一個基本電路、外殼及輔助材料組成,請在方框內(nèi)畫出它基本電路的電路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4.如圖是探究“物體動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的實驗示意圖.
(1)該實驗是通過比較木塊被推出距離的遠近來反映動能的大小,實驗中物體的動能是指物體A(選填“A”或“B”)的動能,該動能是由重力勢能轉(zhuǎn)化而來.
(2)實驗可以得出的結(jié)論是:當質(zhì)量一定時,速度越大,動能越大.
(3)實驗中物體的速度是指物體A從斜面上自由釋放后滾下來與物體B碰撞,碰前A(選填“碰前A”、“碰后A”、“碰前B”或“碰后B”)的速度.
(4)若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物體B被碰撞后會滑出木板,在不更換木板的情況下,能確保碰后物體B能始終在木板上滑行的可行方法是物體A到達水平面時速度.
(5)實驗后,同學(xué)們聯(lián)想到在許多交通事故中,造成安全隱患的因素有汽車的“超載”與“超速”,用該圖所示的實驗可以探究超速(選填“超載”或“超速”)安全隱患.
(6)若木板面絕對水平光滑,本實驗不能(選填“能”或“不能”)達到探究目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作圖題

15.如圖所示,根據(jù)小磁針靜止時N極的指向,標出磁感線的方向、導(dǎo)線中的電流的方向及電源的正負極.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