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所示,使用三種簡單機械提升10牛的同一重物處于靜止?fàn)顟B(tài)的情景,使用甲裝置的好處是;使用乙裝置將物體2秒提升1米,則拉力FB牛,其功率為瓦;若忽略繩重、摩擦、裝置自身重力,則FAFC

【答案】省力;10;5;>
【解析】解:
由圖甲可知,甲裝置為動滑輪,因為動滑輪的實質(zhì)是動力臂為阻力臂二倍的杠桿,所以,使用動滑輪的好處是能夠省一半的力;
根據(jù)動滑輪的工作特點可知,F(xiàn)A= G= ;
由圖乙可知,乙裝置為定滑輪,設(shè)物重為G , 根據(jù)定滑輪的工作特點可知,F(xiàn)B=G=10N;
拉力FB的功率P= = = =5W;
根據(jù)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可知,F(xiàn)C= = =2N,
由上述計算可知:FA>FC
所以答案是:省力;10;5;>.
【考點精析】本題主要考查了定滑輪及其工作特點和動滑輪及其工作特點的相關(guān)知識點,需要掌握使用定滑輪時不省力,也不多移動距離也不少移動距離,但能改變用力的方向;使用動滑輪省一半的力,但要多移動1 倍的距離,不能改變力的方向才能正確解答此題.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很多車主都在車上安裝了行車記錄儀,便于及時用攝像頭將行車過程中發(fā)生的事情記錄下來,在夜間可以利用攝像頭周邊的多點紅外線補光,拍出依舊清楚的畫面.關(guān)于行車記錄儀,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在拍攝錄像時,物體在透鏡兩倍焦距外

B.行車記錄儀的攝像頭中用的是凹透鏡

C.人肉眼是可以觀察到紅外線的

D.在拍攝錄像時,物體在透鏡一倍焦距內(nèi)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所示,N是邊長2cm的正方體物塊,P為裝滿密度為ρ的液體的玻璃瓶.N平放在輕質(zhì)杠桿上A點的正上方,P用細線懸掛在杠桿上C點,此時杠桿恰在水平位置平衡.測得杠桿上表面寬度為1cm,OA=2OC,用天平測出玻璃瓶P和液體的總質(zhì)量如圖乙.g=10N/kg.

(1)N的質(zhì)量m1=____g,N對杠桿表面的壓強為____Pa.

(2)若將M、N同時遠離O點相同距離,杠桿會____(選填“左端上翹”、“右端上翹”或“保持平衡”).

(3)若倒去M中一部分液體再掛到D處,杠桿再次保持平衡,測得OA=l1、OD=l2.由此可知倒出液體體積V=____(用題中相關(guān)物理量的字母寫出表達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體A,B高度相等,A對地面的壓力小于B對地面的壓力.若在兩物體上部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的厚度,則切去部分的質(zhì)量mA′、mB′的關(guān)系是(

A.mA′一定大于mB
B.mA′可能大于mB
C.mA′一定小于mB
D.mA′可能等于m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的裝置,閉合開關(guān),將導(dǎo)體a沿導(dǎo)軌水平向右移動,導(dǎo)體b也隨之運動起來.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甲裝置的應(yīng)用實例是電動機

B. 乙裝置將機械能轉(zhuǎn)化為電能

C. 該過程中通過a棒的電流大于通過b棒的電流

D. 若將甲、乙中的磁極都上下對換,b的運動方向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檢查視力時,眼睛與視力表的距離應(yīng)保持5米遠.若人通過平面鏡觀察視力表,當(dāng)視力表與平面鏡相距3米時,則人與平面鏡的距離應(yīng)為(

A. 1 B. 2 C. 3 D. 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觀察水的沸騰實驗中,關(guān)于氣泡的說法正確的是

A. 在水沸騰前,水中氣泡少,在上升過程中變小

B. 在水沸騰時,水中氣泡多,在上升過程中變小

C. 在水沸騰前,水中氣泡少,在上升過程中變大

D. 看不清楚,無法判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夏天自來水管外壁上的水珠是水蒸氣由于遇冷發(fā)生的_____,而液化石油氣是在常溫下,利用_____的方法液化成液體儲存在鋼瓶中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明分別用甲、乙兩個滑輪把同一袋沙子從地面提到二樓,用甲滑輪所用的拉力為F1 , 機械效率為η1;用乙滑輪所用的拉力為F2 , 機械效率為η2 . 若不計繩重與摩擦,則(

A.F1>F2 , η1>η2
B.F1=F2 , η1<η2
C.F1<F2 , η1>η2
D.F1=F2 , η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