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小明在平面鏡中看身后墻上的時鐘,實際時間最接近8時的是下圖中的( 。
A.B.C.D.

分析 解決此題有規(guī)律可循,因像和物體關(guān)于平面鏡對稱,所以從像的后面觀察即為物體真實的情況.

解答 解:從圖中像的后面觀察可知,A接近4點,C接近7:50多,D接近4:10,只有B實際時間最接近8時.
故選B.

點評 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過程,在近年中考題中較為熱點,重在探索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解決的辦法的考查.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某種電腦鍵盤清潔器有兩個開關(guān),開關(guān)S1只控制照明用的小燈泡L1,開關(guān)S2只控制吸塵用的電機M.在如圖所示的四個電路中,符合上述要求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影子的形成說明光在同種均勻介質(zhì)中沿直線傳播
B.秋千從高處向低處擺動的過程中,重力勢能轉(zhuǎn)化為動能
C.電路兩端有電壓就一定有電流
D.相同材料制成粗細(xì)相同的導(dǎo)線,長度越長電阻也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5.國產(chǎn)某品牌新型油電混合動力汽車的整車質(zhì)量為1600kg,車輪與地面的總接觸面積為400cm2
(1)如圖所示,當(dāng)該車靜止在水平地面上充電時,對地面的壓強是多少?
(2)普通汽車剎車時動能全部用于克服與地面的摩擦力做功,該油電混合車在關(guān)閉發(fā)動機后,動能除用于克服與地面的摩擦力做功外,其余能量全部通過小型發(fā)電機轉(zhuǎn)化為電能儲存在蓄電池中.如圖所示的兩條圖線,分別是同樣車型的普通汽車和該油電混合車在某次測試時剛剛關(guān)閉發(fā)動機后,動能 Ek與路程 s 的變化曲線.設(shè)兩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根據(jù)圖象求本次測試中油電混合動力汽車獲得的電能最多相當(dāng)于節(jié)約了多少汽油?(汽油的熱值為 q=4.6×107J/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2.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實驗中,所用凸透鏡的焦距是10cm.
(1)如圖所示,保持蠟燭和凸透鏡的位置不變,在光具座上左右移動光屏,光屏上始終不能得到燭焰清晰的像,原因是物距小于1倍焦距.
(2)實驗中,當(dāng)透鏡放在光具座上20cm刻度線處,光屏放在60cm刻度線處時,在光屏上呈現(xiàn)出清晰的燭焰像,則該像是放大(選填“放大”或“縮小”)的實像,若保持蠟燭和透鏡的位置不變,換用一個焦距較小的凸透鏡,則燭焰所成的像將變。ㄟx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水具有反常膨脹的特性,在0-4℃范圍內(nèi)它是熱縮冷脹的,因而水在4℃時密度最大,則寒冷的冬天湖里的水總是先從水面(選填“水面”或“水底”)開始凝固,且放出(選填“吸收”或者“放出”)熱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如圖電路,燈泡標(biāo)有“12V,6W”,滑動變阻器R1標(biāo)有“100Ω,1A”,電壓表量程為0~15V,電流表量程為0~0.6A,只閉合開關(guān)S1、S2,滑動變阻器連入電路阻值為16Ω時,燈正常發(fā)光;只閉合S1、S3,電流表示數(shù)為0.2A,忽略溫度對燈絲電阻的影響,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電源電壓為20V
B.只閉合S1、S2時,為了保護元件的安全,滑動變阻器連入電路的阻值范圍是16Ω~48Ω
C.只閉合S1、S2時,燈泡的最小功率為0.375W
D.R2的阻值為16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6.易步車(如圖)以其體積小巧,結(jié)構(gòu)簡潔和驅(qū)動安全等優(yōu)點,成為短途出行的理想交通工具.某品牌易步車的部分參數(shù)如下表所示.質(zhì)量為50kg的人從家騎行該品牌易步車上班,以最大速度勻速行駛10min到達公司.(取g=10N/kg)求:
最大速度15km/h
單輪胎觸地面積25cm2
輪胎個數(shù)2
車身自重18.5kg
(1)該人的家到公司的距離.
(2)人在水平路面上騎易步車時,車對地面的壓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曬太陽屬于熱傳遞的方式改變內(nèi)能B.液體具有流動性,因此容易被壓縮
C.物體的溫度越高,所含的熱量越多D.柳絮紛飛是因為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