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2所示的滑輪組,每個滑輪重為20N,繩重及摩擦不計.用它勻速提升重為100N的物體,所用的拉力F是( )
A.50N B.60N C.70N D.120N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7所示,物體A B高1.6 m ,平面鏡C D高0.6 m ,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為2 m 。下列關于物、像、鏡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物體通過該平面鏡不能成完整的像
B.像高與平面鏡的高相同,為0.6 m
C.物體與像的距離為2 m
D.像高與物體的高相同,為1.6 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請按照要求設計實驗
(1)利用以下器材:硬紙片、玻璃杯、水、雞蛋.設計一個最簡單的探究物體具有慣性的實驗
選用的器材:一 探究的方法
(2)利用你考試中的草稿紙,按照示例設計兩個實驗,指出研究或說明的物理問題
主要實驗過程 | 研究或說明的物理問題 |
抖動紙張 | 聲音的產(chǎn)生 |
|
|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汽車超載是當前發(fā)生交通事故的重要根源。為了加強監(jiān)控,各地均設置超載監(jiān)測站。如圖所示,已知某汽車的自重為2噸,其載重量為10噸,F(xiàn)讓該汽車前輪開上電子地磅秤,其讀數(shù)為5噸,后輪開上電子地磅秤讀數(shù)為6噸,且前后輪與地面的接觸面積相等。問:
(1)該汽車的前后輪對地面的壓強是否相同?為什么?
(2)該汽車是否超載,通過分析計算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電可以造福人類,但使用不當也會帶來危害.下列說法不符合安全用電要求的是( )
A.不允許用鐵絲或銅絲代替熔絲
B.用電器的金屬外殼應該接地
C.可以在不斷開開關的情況下更換燈泡
D.使用測電筆時,手不能接觸它的筆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6所示,用酒精燈對燒瓶加熱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瓶中水量減少.這是由于水_______ 造成的(填物態(tài)變化名稱);而金屬盤底部出現(xiàn)水滴,這是由于金屬盤的溫度______ ,使水蒸氣發(fā)生______ 而形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10是家庭電路的一部分.電能表的電流規(guī)格是“10(40)A”,L是“220V 22W”的節(jié)能燈,插座上接人“220V 220W”的電視機 (圖中未畫出).燈和電視機同時工作,求:
(1)通過電能表的電流;
(2)連續(xù)工作4h消耗多少kW.h的電能;
(3)該電路中還能接入的用電器的最大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第二十屆世界杯足球賽正在巴西如火如荼地矩形,吸引著全國億萬球迷的目光.
(1)為了避免小腿骨(脛骨)受傷甚至骨折,足球運動員都會在小腿的前面上護腿板(如圖),這樣當受到來自前面的蹬踢時,可以減小脛骨受到的
.
(2)當運動員腿部受傷而疼痛難忍時,需要到場邊接受緊急治療,方法就是在受傷處噴灑一種加氯乙烷的藥液,該藥液能迅速
而吸收大量的熱量,從而麻痹位于皮膚的神經(jīng)結構中反應痛感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已知××型汽車的質(zhì)量M=1200kg,汽車的額定功率ρ=40kw.一般情況下,駕駛員酒后的反應時間(從發(fā)現(xiàn)情況到開始制動所需的時間)比正常時慢了0.1~0.5,易發(fā)生交通事故.下表格為《駕駛員守則》中駕駛員在不同車速時所對應的正常反應距離(汽車在正常反應時間內(nèi)通過的距離)的表格:
車速v(km/h) | 40 | 60 | 80 |
反應距離s(m) | 5 | 7.5 | 10 |
(1)假設汽車在水平路面上以額定功率勻速行駛時間t1=15min,速度大小v1=72km/h,消耗汽油的質(zhì)量m=2kg,求該汽車受到阻力大小和汽車發(fā)動機的效率;(g=10N/kg,q汽油=4.5×107J/kg)
(2)請根據(jù)表格數(shù)據(jù),計算駕駛員的正常反應時間;
(3)如圖所示,假設一飲酒后的駕駛員駕車以v2=54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駛,在距離某學校門前s=40m處發(fā)現(xiàn)有一隊學生在斑馬線上橫過馬路,他的反應時間比正常時慢了△t=0.2s,剎車后,車的平均速度為v3=27km/h.試通過計算說明是否會發(fā)生交通事故.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