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小麗同學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研究磁和電的關系,請仔細觀察圖中的裝置、操作和現(xiàn)象,然后歸納出初步結論.比較甲、乙兩圖可知: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比較甲、丙兩圖可知:電流的磁場方向與電流方向有關.這種現(xiàn)象叫做電生磁現(xiàn)象.

分析 (1)甲和乙中的變化主要在于電池是否觸接與電磁針是否發(fā)生偏轉;
(2)圖中只有甲和丙中有電流,而乙中沒有電流,再看電流方向與小磁針偏轉方向的關系.

解答 解:
甲圖中有電流,小磁針發(fā)生了偏轉,乙圖中無電流,小磁針未偏轉,因此可知:通電導體周圍存在磁場;
甲和丙中都有電流通過,但電流方向相反,同時小磁針偏轉的方向也相反,因此這兩圖的比較可得出電流的磁場方向與電流方向有關的結論;這種現(xiàn)象叫做電生磁現(xiàn)象.
故答案為:通電導體周圍存在磁場;電流的磁場方向與電流方向有關;電生磁.

點評 在觀察本題中的三幅圖時,應將觀察的重點放在三個方面,一是看導線中是否與電流通過,二是看小磁針是否發(fā)生偏轉,三是觀察電流方向與小磁針偏轉方向的關系.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4.如圖甲所示,是“探究物質的融化規(guī)律”的實驗裝置,實驗時先將固體物質和溫度計分別放入試管內,再放入大燒杯的水中,觀察固體的熔化過程.

(1)試管內物質在熔化過程中,某時刻溫度如圖乙所示,讀數(shù)方法正確的是B(選填“A”、“B”或“C”),示數(shù)為38℃.某同學根據(jù)實驗記錄的數(shù)據(jù)描繪出該物質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圖丙ABCDE),則可知該物質是晶體.(選填“晶體”或“非晶體”)
(2)在該物質熔化過程中,如果將試管從燒杯中拿出來,該物質將停止熔化.將試管放回燒杯后,該物質又繼續(xù)熔化.說明固體熔化時需要吸收(選填“吸收”或“放出”)熱量.
(3)根據(jù)描繪的圖線,該物質在第5min時處于固液共存(選填“固態(tài)”、“固液共存態(tài)”或“液態(tài)”),該物質的熔點為50℃.仔細觀察圖象發(fā)現(xiàn),該物質熔化前(AB段)升溫比熔化后(CD段)升溫慢(選填“塊”或“慢”).
(4)圖象中DE段是沸騰過程.
(5)丁圖所示的圖象中可反映此物質凝固過程溫度隨時間變化規(guī)律的是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8.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一桶水的比熱容比一杯水的比熱容大
B.踢出去的足球能在水平地面上繼續(xù)運動,是因為足球受慣性
C.物體運動速度為零時,物體受到的合力也為零
D.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作用在不同物體上的兩個力是相互作用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下列做法中,符合安全用電要求的是( 。
A.電熱水壺的金屬外殼不需要接地
B.使用測電筆辨別火線和零線時,人體接觸的地方都是絕緣體
C.電燈的開關接在火線和燈泡之間
D.在家庭電路中,保險絲熔斷后用銅絲代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2.曉明同學利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石塊的密度(g取10N/kg)
(1)石塊掛在測力計下靜止時,測力計示數(shù)如圖甲,石塊重4.8 N;
(2)將石塊浸沒在水中,測力計示數(shù)如圖乙,石塊受到的浮力2N;
(3)石塊的體積是200cm3:石塊的密度是2.4×103㎏/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2.甲、乙兩種公路對轎車限速分別為50km/h和70km/h,同一輛轎車在兩種公路上均以最高速度行駛時,它具有的慣性一樣大(選擇甲大、乙大或一樣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若將一個物體放在凸透鏡前30cm處,可在凸透鏡的另一側距透鏡15cm的光屏上得到這個物體的像,若把物體放置在距凸透鏡15cm處,則成( 。
A.倒立、放大的實像B.倒立、縮小的實像C.正立、放大的虛像D.正立、縮小的實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作圖題

16.如圖所示,請把凹透鏡的光路圖補充完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同學們?yōu)榫蠢显旱睦先速I了一輛電動輪椅,工作原理如圖所示.圖中R2為定值電阻,R1為滑動變阻器,操縱桿可以同時控制S1和S2兩個開關,向前推操縱桿時輪椅前進且能調速,向后拉操縱桿輪椅以恒定速度后退.下列對電路的判斷正確的(  )
A.S1接觸點1,S2接觸點2時,輪椅前進B.S1和S2都接觸點1時,輪椅后退
C.S1接觸點2,S2接觸點1時,輪椅前進D.S1和S2都接觸點2時,輪椅后退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