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活動中包含著許多物理知識,下表是某同學的一次體育測試成績單,根據(jù)表格中提供的信息進行下列計算。


(1)求1000m測試時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如圖所示他身體受到的重力為600N,A點為他的重心,OB=0.9m,BC=0.6m,求:支持力F的大小。
(3)在跳繩時,他每次跳起時平均離開地面5cm,求他在1min內(nèi)克服重力做了多少功?
(1)5m/s(2)360N(3)4800J
(1)(1)求1000m測試時的平均速度是v=S/t=1000m/200s=5m/s;(2)根據(jù)杠桿的平衡條件,得
(3)他在1min內(nèi)克服重力做功:W=Gh=600N×0.05m×160=4800J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如圖所示是我市部分中小學投入使用的新型安全校車,這種校車的性能完全符合校車12項安全標準。中考期間,××中學的學生乘坐這種新型安全校車到9km外的考點參加考試,校車行駛了15min后安全到達考點.求:

(1)校車在送考過程中的平均速度;
(2)若校車和學生總質(zhì)量為9000kg,車輪與地面的接觸總面積為0.15m2,求校車對水平路面的壓強;
(3)若校車以12m/s的速度在一段平直路面是勻速行駛,校車受到的牽引力是4500N,求校車發(fā)動機牽引力的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如圖所示,某同學把細沙放到一支細試管里制成一個簡易密度計,沙與試管的總重為1N,這個密度計的測量范圍為,刻度線部分的長度ab為10cm,求這個密度計上分別寫有的兩條刻度線之間的距離為        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電阻是導體的一種性質(zhì),導體的電阻決定于它的長度、橫截面積和材料,還跟溫度有關(guān)
B.聲波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是340m/s
C.電動機應(yīng)用了通電導線在磁場中受力的原理
D.小磁針在磁場中某點靜止時,N極的指向為該點磁場的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如圖甲所示,是2008北京殘奧會開幕式最后一棒火炬手侯斌,靠自己雙手的力量,攀爬到火炬臺底部并最終點燃圣火的照片,該點火儀式充分體現(xiàn)了殘疾人自強自立、拼搏向上的勇氣和精神。已知他和輪椅總質(zhì)量為80kg,攀爬高度39m,歷時約3min20s。

(1) 如果不計機械裝置的額外功,求他的平均功率多大?
(2)小明同學看到火炬手攀爬很費勁,想到物理課上學過利用滑輪組可以省力。小明同學如果站在地面上,用如圖乙所示的哪個滑輪組拉起火炬手侯斌最合適,理由是什么?

(3) 如果小明所用的拉力為250N,則此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多少?(g取10N/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重8N的木塊放在水平桌面上,用2N的水平拉力拉動時,木塊恰好以0.1m/s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此時拉力的功率為______W,運動5S內(nèi)重力對物體做的功為______J;當水平拉力增加到3N時,木塊受到的摩擦力為    ____N;若木塊與桌面的接觸面積為100cm2,則木塊對桌面的壓強為     P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小明同學騎自行車上學,他從家騎車到學校的路程為1.8千米。某一天早晨,小明同學上學前稱得人與書包總重為600牛頓,自行車重為300牛頓,7點10分他從家里出發(fā),以6米/秒的速度勻速騎車到學校,在騎車過程中受到的阻力大小恒為50牛頓。求:
⑴通過計算可知小明同學幾點鐘到學校?
⑵小明在騎車過程中,自行車兩個車輪與路面接觸的總面積為0.003米2,在此過程中自行車對路面的壓強為多少帕斯卡?
⑶從家騎車到學校的過程中,小明克服阻力做功為多少焦耳?功率為多少瓦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有質(zhì)量為24kg、體積為6×10ˉ3m3的貴重物體不慎掉入河里,一名潛水員下水去打撈它。(ρ=1.0×103kg/m3
求:(1)物體的重力;(2)判斷物體的浮沉;
(3)潛水員潛到水下5m深處時受到水的壓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應(yīng)用設(shè)計題

(1)如圖所示,一只重10N的鉛球放在地面上,請你畫出它對地面的壓力。
(2)如圖是一束射向水面的入射光線,畫出反射光線和折射光線,并標出反射角的大小
(3)在下面所示的電路中,尚有幾根導線未連接,請用筆畫線代替導線補上,要求:閉合開關(guān)后,L1和L2并聯(lián),且電流表測L2的電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