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當加在某導體兩端的電壓是6V時,通過導體的電流為0.5A,則該導體的電阻為12Ω,若加在該導體兩端的電壓變?yōu)?V時,該導體的電阻為12歐.

分析 (1)知道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通過的電流,根據(jù)歐姆定律求出導體的電阻;
(2)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zhì),只與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和溫度有關,與兩端的電壓和通過的電流無關.

解答 解:由I=$\frac{U}{R}$可得,導體的電阻:
R=$\frac{U}{I}$=$\frac{6V}{0.5A}$=12Ω,
因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zhì),與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通過的電流無關,
所以,若加在該導體兩端的電壓變?yōu)?V時,導體的電阻仍為12Ω不變.
故答案為:12Ω;12.

點評 本題考查了歐姆定律的簡單應用,關鍵是知道導體的電阻與兩端的電壓和通過的電流無關,是一道基礎題目.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0.小明通過平面鏡成像發(fā)現(xiàn),物體在平面鏡中成正立、等大的虛像,但是當他遠離平面鏡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在平面鏡中的像在逐漸變小,兩者是否相矛盾,請你幫助他解釋一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探究并聯(lián)電路的電流規(guī)律:


過程
 
 
①如圖連接電路時,開關應
斷開,這是為了防止發(fā)生短路現(xiàn)象.②閉合S后,電流表A 和 A1的示數(shù)如圖甲所示,則干路電流大小為1.5A,通過L1電流大小為0.3A,L2電流大小為1.2A
①A2的示數(shù)在圖乙表盤中標出來.
表盤
討論實驗中,閉合開關后,發(fā)現(xiàn)燈發(fā)光而電流表指針偏轉(zhuǎn)到如圖所示位置.
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電流表量程選小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下列幾種家用電器正常工作時,主要將電能轉(zhuǎn)化為內(nèi)能的是(  )
A.電風扇B.抽油煙機C.電烤箱D.臺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5.李明同學設計了圖示電路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
(1)根據(jù)圖示電路(實物圖),在方框內(nèi)畫出電路圖.
(2)閉合開關前,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應移至A(選填“A”或“B”)端.
(3)實驗時,電壓表的示數(shù)為U,電流表的示數(shù)為I,該同學利用P=UI計算出小燈泡的電功率.若考慮電表的電阻對測量的影響,則電功率的測量結(jié)果與真實值相比偏大(選填“大”或“小”),原因是電流表的測量值偏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5.如圖所示電路,電源電壓恒為12V,電阻R1的阻值為5Ω,滑動變阻器R2上標有“10Ω 3A”的字樣,小燈泡L上標有“12V 6W”的字樣,電流表的量程為0~3A.
(1)當開關S1、S2、S都閉合時,求小燈泡L在5min內(nèi)產(chǎn)生的熱量;
(2)當開關S1、S2、S都閉合,電流表的示數(shù)為2A時,求R2消耗的電功率;
(3)當開關S1、S2都斷開,S閉合時,電流表的示數(shù)是1A,求滑動變阻器R2接入電路的阻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甲、乙是兩個相同的彈簧測力計,指針調(diào)零后將乙倒掛在甲的掛鉤上,穩(wěn)定后甲的示數(shù)如圖所示(乙未畫出),這種測力計的每個小格表示0.2N,這種測力計的重力為1.4N;游泳時向后劃水,人向前運動,推動人向前運動的力的施力物體是水,此現(xiàn)象說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人工降雨原理:干冰         從周圍吸收大量的熱量,周圍的空氣溫度降低,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          液化為小水滴,加上空氣等塵埃等固體物質(zhì)就凝結(jié)成雨滴,形成降雨.(  )
A.升華   吸熱B.汽化  吸熱C.升華  放熱D.汽化  放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0.常見的家用熱水器有太陽能熱水器、電熱水器、燃氣熱水器.若使用太陽能熱水器將12L水由20℃加熱到45℃,則水需要吸收太陽能1.26×106J;若用天燃氣熱水器加熱,則需要完全燃燒0.03m3的天燃氣.寫出天燃氣燃燒的化學方程式CH4+2O2$\frac{\underline{\;點燃\;}}{\;}$CO2+2H2O(已知水的比熱容為4.2×103J/(kg•℃),天燃氣的熱值為4.2×107J/m3;不考慮能量轉(zhuǎn)換過程中的損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