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丙三個物體同時同地同方向開始做直線運動,運動5s后甲、乙間的距離大于2m,它們的s-t圖像為圖所示,則不正確的是( )

A.甲的s-t圖一定為圖線a

B.乙的s-t圖可能為圖線b

C.乙的s-t圖一定為圖線c

D.丙的s-t圖可能為圖線c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6屆陜西西安第七十中學初三10月月考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關于溫度、熱量、內(nèi)能,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的溫度越高,所含的熱量越多

B.0℃的冰沒有內(nèi)能

C.一個物體吸收熱量時,溫度不一定升高

D.對物體做功,物體的溫度一定升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5-2016學年江蘇無錫東林中學初二上期期中考試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如圖所示的二維碼已經(jīng)得到廣泛應用,用手機攝像頭掃描它可實現(xiàn)很多功能,當手機掃描時,黑色部分將光__________(選填“反射”或“吸收”),白色部分將光__________(選填“反射”或“吸收”),再通過手機解碼就可以獲取相關信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5-2016學年江蘇南菁高級中學初二上期期中考試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實驗題

小芳想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她找到了如下圖所示的一些實驗器材:

(1)為了驗證猜想,實驗中她應該選擇B蠟燭和 蠟燭,選 作為平面鏡.(填寫代表實驗器材的字母)

(2)選好器材后,她將器材按照如下圖甲所示位置擺放好,若將鏡前蠟燭稱為蠟燭A,鏡后蠟燭稱為蠟燭B,則小芳要想觀察到蠟燭A所成的像,她應在蠟燭 (選填“A”或“B”)一側觀察.

(3)點燃蠟燭A,在玻璃板后面移動蠟燭B,直到看上去與蠟燭A的像 ,此現(xiàn)象說明像與物體大小相等,在這個過程中蠟燭B ( 選填“應該”和“不應該”)點燃.

(4)如圖乙是小芳的實驗記錄,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

你認為小芳實驗中的不足之處是:

(5)實驗中,小芳又突發(fā)奇想,將蠟燭A移至如圖丙所示的位置,請問她還能完成該實驗探究嗎?

(6)實驗中,小芳看到點燃的蠟燭通過玻璃板成兩個像,其中距離觀察者較遠的像較暗,遠處的像是來自于蠟燭的入射光經(jīng)過玻璃板________(只有一個選項正確,將正確選項的字母填在橫線上)。

A.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B.兩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C.一次反射、兩次折射形成的

D.兩次反射、兩次折射形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5-2016學年江蘇東臺梁垛鎮(zhèn)中學初二期中檢測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北方冬天為了使菜不被凍壞,往往在菜窖里放入幾桶水,這是利用水在________過程(填物態(tài)變化名稱) ________熱的原理。(選填“吸”或“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6屆山東安丘金冢子中學初三10月階段性質(zhì)量檢測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計算題

某物理興趣小組的同學,用煤爐給10kg的水加熱,同時他們繪制了如圖所示的加熱過程中水溫隨時間變化的圖線.若在6min內(nèi)完全燃燒了0.2kg的煤,水的比熱容為4.2×103J/(kg•℃),煤的熱值約為3×107J/kg.求:

(1)煤完全燃燒產(chǎn)生的熱量;

(2)經(jīng)過6min時間加熱,水所吸收的熱量;

(3)煤爐燒水時的熱效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6屆江蘇濱?h第一初級中學初三上期期中考試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燒開同樣一壺水,若分別用干木柴和無煙煤做燃料且都完全燃燒,所需干木材與無煙煤的質(zhì)量不同,是因為干木材和無煙煤具有不同的

A.熱量 B.熱值 C.內(nèi)能 D.比熱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5-2016學年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伊克昭中學初二上期月考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如圖所示,將一把鋼尺緊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適當?shù)拈L度,撥動鋼尺,就可聽到鋼尺振動發(fā)出的聲音。逐漸增加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鋼尺振動發(fā)出聲音的音調(diào)會逐漸變 。當鋼尺伸出桌面超過一定長度時,雖然用 同樣的力撥動鋼尺振動,卻聽不到聲音,這是由于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5-2016學年福建莆田第二十五中學初二期中考試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關于誤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實驗中的錯誤叫誤差

B.認真測量可以避免誤差

C.產(chǎn)生誤差是由于未遵守操作規(guī)則

D.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