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物理 > 題目詳情
6.如圖所示,刻度尺分度值是1mm,測得物體的長度為3.15cm.

分析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鄰兩刻度線表示的長度.使用刻度尺時要明確其分度值,起始端從0開始,讀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體的長度;起始端沒有從0刻度線開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線為起點,讀出末端刻度值,減去起始端所對刻度即為物體長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 解:由圖知: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的長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
物體左側與2.00cm對齊,右側在5.15cm對齊,所以物體的長度為L=5.15cm-2.00cm=3.15cm.
故答案為:1mm;3.15.

點評 初中物理學習了很多測量工具的使用,但沒有特殊說明,只有刻度尺的讀數要有估讀值,其它只要讀到準確值即可.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6.聯系生活,回答下列問題:
如圖是一個智能手機,請你結合智能手機的結構和使用過程中的物理現象,寫出四個相關的物理知識.
序號  智能手機的結構和使用過程中的物理現象相關的物理知識 
 示例 智能手機上網智能手機上網是利用電磁波傳遞信息的 
 1  
 2  
 3  
 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7.核能在許多經濟發(fā)達國家已經成為常規(guī)能源,它是不可 (可/不可)再生能源.與火力發(fā)電相比,核能發(fā)電的優(yōu)點之一是核電站只需消耗很少的核燃料,最后可以產生大量的電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4.用鉛筆寫字時,鉛筆和手之間的摩擦是靜摩擦;自行車剎車時,剎車皮和車輪內圈間的摩擦是滑動摩擦;汽車行駛時,前輪與地面的摩擦是滾動摩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搬運磚頭的獨輪車的有關尺寸如圖所示,車箱和磚頭總重G=1000N.推車時,人手向上的力F=300N,使用它可以省力(選填“省力”或“省距離”),生活中應用這個特點的杠桿還有鋼絲鉗(請舉出一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1.電壓表的表盤及指針如圖所示,若接“0~3V”量程,電壓表的讀數為0.6V.若接“0~15V”量程,表盤上每一小格代表0.5V,讀數為3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8.伽利略等科學家曾做如圖所示的實驗小車從斜面的同一高處滑下,觀察、比較小車在不同平面的運動情況.
(1)實驗時讓小車從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來,目的是小車到達水平面時的初速度相同.
(2)在分析現象時,一般人常注意的是:小車在毛巾上運動時所受阻力(或摩擦力)大,所以運動距離最短.而科學家們卻注意到:小車在較平滑的木板上運動的距離最遠,并由此推想:運動著的物體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物體將做勻速直線運動.著名的牛頓第一定律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總結和推理得到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5.歸納式探究-研究彈簧的剛性系數:我們知道,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伸長的長度就越大.但是,用同樣大小的力去拉兩只不同的彈簧,伸長的長度不同,這說明彈簧有“軟”、“硬”之分,容易被拉伸的彈簧比較軟,反之比較硬.彈簧的軟硬用它的剛性系數來表示.剛性系數越大,彈簧越硬.
為了研究彈簧的剛性系數與哪些因素有關,通過有關實驗探究,取得數據如下(其中:S為制造彈簧的金屬絲的橫截面積,n為彈簧的匝數,r為彈簧的半徑,A為彈簧的剛性系數):
材料s/m2nr/mA/(N•m-1
3×10-61001×10-290
3×10-61001×10-2180
6×10-61001×10-2360
3×10-61001×10-290
6×10-61002×10-245
(1)A=k$\frac{{S}^{2}}{n{r}^{3}}$,其中k與制造彈簧的材料有關,材料不同,k值一般不同.
(2)用粗細相同的銅絲做成半徑相同但匝數不同的彈簧,則彈簧的剛性系數和匝數的關系可以用圖象中的圖線b表示.
(3)用橫截面積為9×10-6m2的銅絲制成一個30匝、剛性系數為100N/m的彈簧,則該彈簧的半徑為3×10-2m.(k=2×109N/m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6.張宇同學有一輛黑貓警長玩具電動車,車內電路由干電池、電動機和開關組成,電動機M1控制車輛行駛,電動機M2控制警長轉動,當只閉合開關S1時,車能行駛,警長不轉動;當只閉合開關S2時,車和警長都不動;同時閉合開關S1和S2時,車能行駛,警長能轉動,下列電路圖中能不符合上述設計要求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