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物理 > 題目詳情

【題目】如圖所示是一個能吹冷熱風的電吹風簡化電路,其中A是吹風機,B是電熱絲.將它接入家庭電路,只閉合S1 , 電吹風吹冷風:若再將S2閉合,則此時該電路的(
A.總電阻增大
B.總功率增大
C.總電壓減小
D.總電流減小

【答案】B
【解析】解:當再將S2閉合時,吹風機與電熱絲并聯(lián), 根據(jù)并聯(lián)電路的電壓特點可知,吹風機兩端的電壓不變;故C錯誤;
根據(jù)電阻越并越小、小于任何一個分電阻可知,電路的總電阻變小,故A錯誤;
根據(jù)I= 可知,電路中的總電流變大,故D錯誤;
根據(jù)P=UI可知,電路的總功率變大,故B正確.
故選B.
【考點精析】本題主要考查了電功率的定義的相關知識點,需要掌握電功率(P):電流在單位時間內做的功.表示電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單位有:瓦特(國際);常用單位有:千瓦才能正確解答此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為了探究運動和力的關系,小敏進行了如下實驗: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鋪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毛巾、棉布,讓同一輛小車由同一斜面上,分別從AB、C處靜止開始滑下,觀察小車在不同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記錄在表中,實驗重復三次。

(1)實驗中,要使小車在水平面上開始運動時的速度相同,小車應從斜面的_______處滑下。

(2)比較實驗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小車運動狀態(tài)改變最慢的是在____表面上。

(3)實驗結果能證明____(選填序號)。

A.物體運動需要力

B.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所示,是探究物質的熔化規(guī)律的實驗裝置.實驗時先將固體物質和溫度計分別放入試管內,再放入大燒杯的水中,觀察固體的熔化過程.

1)試管內物質在熔化過程中,某時刻溫度如圖乙所示,讀數(shù)方法正確的是 (選填“A”、“B”“C”),示數(shù)為 ,某同學根據(jù)實驗記錄的數(shù)據(jù)描繪出該物質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圖丙ABCDE),則可知該物質是 (選填晶體非晶體).

2)在該物質熔化過程中,如果將試管從燒杯中拿出來,該物質將停止熔化.將試管放回燒杯后,該物質又繼續(xù)熔化.說明固體熔化時需要 (選填吸收放出)熱量.

3)根據(jù)描繪的圖線,該物質在第5min時處于 態(tài),該物質的熔點為 ,仔細觀察圖象發(fā)現(xiàn),該物質熔化前(AB段)升溫比熔化后(CD段)升溫 (選填).

4)圖象中DE段是 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太陽能電池的未來
太陽能是指太陽的熱輻射能,是太陽內部連續(xù)不斷地進行核聚變釋放出的能量.在化石燃料日趨減少的情況下,太陽能已成為人類使用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不斷得到發(fā)展.太陽能是一種新興的可再生能源,太陽能的利用有光熱轉換和光電轉換兩種方式.目前,利用太陽能發(fā)電還存在成本高、轉換效率低的問題,但是太陽能電池在為人造衛(wèi)星提供能源方面取得巨大成功,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太陽能電池正以強勁的步伐加入到我們的生產和生活之中,給解決環(huán)境與能源問題帶來了希望.
2014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光子與現(xiàn)代電磁學研究小組在光波傳導和控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系的學者也給該項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 據(jù)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這項被稱為“方向選擇性濾光器”的研究隸屬于麻省理工學院固態(tài)光熱伏電池項目.該項目的多種潛在應用領域里一個比較重要的部分在于變革工業(yè)用太陽能電池板,將發(fā)電效率從現(xiàn)有的15%提升至80%﹣90%.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太陽能的充分利用將會使我們生活環(huán)境得到重大改善,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將煥發(fā)出新的光彩!
(1)在幾十億年內,太陽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理想能源,我們認為太陽能是可再生能源.除太陽能以外,下面列舉的能源中屬于可再生能源的是(選填選項前的字母,可多選)
A.石油
B.天然氣
C.水能
D.風能
(2)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太陽能路燈的使用日漸普及.太陽能電池板在白天為蓄電池充電,晚上給路燈供電.某個太陽能路燈的太陽能電池板的面積為0.5m2 , 每平方米平均收集太陽光的功率為1.5kW,若太陽光照射8h能使路燈正常工作6天,路燈每天工作8小時,路燈工作時的平均功率為15W.則太陽能電池板把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的效率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國家標準打印紙為每包500張,小麗同學家里新買一包打印紙,她想練習刻度尺的使用,測出了打印紙的長和寬分別為29cm21cm,總厚度為5cm,利用物理課上學過的累積法算出一張紙的厚度為 cm(外包裝厚度忽略不計).在測量過程中,她發(fā)現(xiàn)外包裝上標著70g/m2,開始她以為這就是紙的密度,但后來經詢問才知道,這是每張打印紙每平方米的質量是70g的意思.利用以上信息你幫小麗算出打印紙的密度為 g/c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探究二力平衡條件活動中,主要通過探究力對物體的作用效果來實現(xiàn)探究目的。如圖所示是可供選擇的兩種探究方案。

       

(1)圖甲所示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對象是小卡片,圖乙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對象是________(選填小車砝碼”)。

(2)小明選擇了圖甲所示的探究方案。他將系于小卡片兩對角的細線分別跨過左右支架上的滑輪后,在線兩端掛上鉤碼。這是用于探究兩個力的________________對物體平衡的影響。

(3)探究活動中還要求把小卡片轉過一個角度,然后再松手。這樣做的目的是用于探究不在____________上的兩個力對物體平衡的影響。

(4)兩個探究方案相比較,你認為哪個方案的探究過程對實驗結論的影響小一些,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所示,是測量小燈泡電功率的實驗,小燈泡的額定電壓為2.5V.
(1)請你用筆畫線代替導線,將甲圖中的實物電路連接完整,要求:滑片向左滑動時,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的阻值變大.
(2)閉合開關后,燈泡發(fā)光微弱,無論怎樣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小燈泡亮度不變,其原因可能是將滑動變阻器的(填“A”、“B”或“C、D”)接線柱接入了電路.
(3)某次實驗,電壓表示數(shù)如圖乙所示,欲使小燈泡正常發(fā)光,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應向(填“C”或“D”)端滑動
(4)實驗測量數(shù)據(jù)如表所示,則小燈泡的額定功率為W.燈泡的亮度跟實際電功率的關系是

數(shù)據(jù)序號

1

2

3

4

發(fā)光情況

較暗

較亮

明亮

特亮

電壓

1.3

2.1

2.5

3.0

電流

0.21

0.26

0.28

0.31

電功率

0.27

0.55

0.9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雨同學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對冰加熱,根據(jù)實驗記錄分別繪制了冰熔化時和水沸騰時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圖丙、丁所示.請你回答:
(1)圖乙中,溫度計的示數(shù)為℃.
(2)在圖丙中,段表示冰的熔化過程((選填“AB”、“BC”或“CD”);在第10分鐘,杯里的物質處于(選填“固態(tài)”、“液態(tài)”或“固液混合態(tài)”).從AB段和CD段比較可知,冰的比熱容比水的比熱容(選填“大”或“小”).
(3)由圖丁可知,水的沸點是℃,這說明當時水面上方的氣壓(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一個標準大氣壓;在FG段,水的內能(選填“增大”或、“保持不變”或“減小”).
(4)婷婷評估小雨的圖象時指出,圖象丁中的GH段不是根據(jù)實驗的測量數(shù)據(jù)畫出來的,婷婷這么說的理由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科技小組在實驗室測量酸奶的密度.小明準備了量筒(如圖甲所示)和天平.

(1)他將托盤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碼移到標尺左端的“0”刻度線處,觀察指針的指示情況如圖甲所示,此時應將平衡螺母向____調;天平橫梁調平衡后,在稱物體的質量時,他在天平右盤中加、減砝碼后,指針的指示情況如圖乙所示,這時他應進行的操作是_____

(2)他先用天平測出空燒杯的質量為30g,接著他將酸奶倒入燒杯,用天平測量燒杯和液體的總質量,天平平衡時的情景如圖丁所示,則燒杯和酸奶的總質量m1=_____g.然后他打算將燒杯中的酸奶倒入量筒中,由于酸奶比較粘稠且不透明,容易粘在筒壁上,對測量影響較大;于是他找到了5ml針筒(如圖丙所示),用針筒抽取5ml酸奶,測量燒杯和剩余酸奶的總質量m2=57.6g;則酸奶的密度為_____kg/m3.同組的小紅觀察發(fā)現(xiàn),用針筒測量酸奶體積,還有一個優(yōu)點是:_____

(3)同組的小華同學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他發(fā)現(xiàn)5ml針筒的刻度線前的尖端還是有一點小“空隙”,這會導致測得的酸奶密度比實際值_____(選填“偏大”“不變”或“偏小”);于是,小華和小明重新設計實驗方案:將此時抽滿酸奶的針筒中的一部分酸奶返回燒杯,測量燒杯和剩余酸奶的總質量m3,記下此時_____ ,則酸奶密度表達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