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BC中,∠ACB=90°,點A的坐標為(0,2),點B(-3,1)在拋物線y=ax2+ax-2上,點C在x軸上.
(1)求a的值;
(2)求點C的坐標;
(3)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①如圖1,將△ABC繞頂點A逆時針方向旋轉β°(0<β<180°)得到△AB′C′,當點C′(2,1)恰好落在該拋物線上,請你通過計算說明點B′也在該拋物線上.
②如圖2,設拋物線與y軸的交點為D、P、Q兩點同時從D點出發(fā),點P沿折線D→C→B運動到點B,點Q沿拋物線(在第二、三象限的部分)運動到點B,若P、Q兩點的運動速度相同,請問誰先到達點B,為什么?
分析:(1)把點B的坐標(-3,1)代入二次函數(shù)的解析式y(tǒng)=ax2+ax-2即可求出a的值;
(2)過B作BE⊥x軸,垂足為E,設OC=a,證明△BEC∽△COA,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對應邊的比值相等得到根據(jù)a的方程解方程求出a的值即可;
(3)①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則點C的坐標為(-1,0),將△ABC繞頂點A逆時針方向旋轉β°(0<β<180°)得到△AB′C′,則AC=AC′=
5
,CC′=
10
,∠CAC′=90°,進而求出B′的坐標,代入函數(shù)的解析式驗證即可;②由拋物線的解析式可求出頂點M坐標(-
1
2
,-
17
8
),物線與y軸的交點為D、P、Q兩點同時從D點出發(fā),點P沿折線D→C→B運動到點B,點Q沿拋物線(在第二、三象限的部分)運動到點B,則DC+BC=2
5
,DM+MB=
5
8
41
+
17
8
,因為P、Q兩點的運動速度相同再比較DC+BC和DM+MB的大小即可知道誰先到達點B.
解答:解:(1)∵點B(-3,1)在拋物線y=ax2+ax-2上,
∴1=9a-3a-2,
∴a=
1
2
;
(2)過B作BE⊥x軸,垂足為E,設OC=a,則CE=OE-OC=3-x,
∴∠BEC=∠AOC=90°,
∴∠BCE+∠ACO=90°,∠ACO+∠CAO=90°,
∴∠BCE=∠CAO,
∴△BEC∽△COA,
BE
CO
=
CE
AO
,
1
a
=
3-x
2

整理得:a2-3a+2=0,
解得:a=1或2,
∴點C的坐標是(-1,0)或(-2,0);
(3)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則C的坐標是(-1,0),
①將△ABC繞頂點A逆時針方向旋轉β°(0<β<180°)得到△AB′C′,則AC=AC′=
5
,CC′=
10
,∠CAC′=90°,
∴點B′的坐標是(1,-1),
把(1,-1)代入y=
1
2
x2+
1
2
x-2得:
1
2
×1+
1
2
×1-2=-1,
∴點B′也在該拋物線上;
②設拋物線的頂點M,
∵y=
1
2
x2+
1
2
x-2=
1
2
(x+
1
2
2-
17
8

∴M點的坐標為(-
1
2
,-
17
8
),
∴DC+BC=2
5
≈4.42,DM+MB=
5
8
41
+
17
8
 
4.517,
∴DC+BC<DM+MB,
∵P、Q兩點的運動速度相同,
∴P點先到達點B.
點評:此題主要考查了二次函數(shù)解析式的確定、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坐標系兩點間的距離公式等重要知識;(3)題中,由于Q點的移動軌跡是條曲線,在求其移動距離時,能夠通過輔助線來化曲為直,間接的得出P、Q的路程大小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在△ABC中,AC=8,BC=6,AB=10,則△ABC的外接圓半徑長為( 。
A、10B、5C、6D、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精英家教網(wǎng)如圖,在△ABC中,A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17、在△ABC中,AC=5,中線AD=4,那么邊AB的取值范圍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如圖所示,在△ABC中,AC與⊙O相切于點A,AC=AB=2,⊙O交BC于D.
(1)∠C=
45
45
°;
(2)BD=
2
2
;
(3)求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結果用π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2013•松江區(qū)二模)如圖,已知在△ABC中,AC=15,AB=25,sin∠CAB=
45
,以CA為半徑的⊙C與AB、BC分別交于點D、E,聯(lián)結AE,DE.
(1)求BC的長;
(2)求△AED的面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