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青浦區(qū)二模)如圖,正方形ABCD的邊長為8厘米,動點P從點A出發(fā)沿AB邊由A向B以1厘米/秒的速度勻速移動(點P不與點A、B重合),動點Q從點B出發(fā)沿折線BC-CD以2厘米/秒的速度勻速移動,點P、Q同時出發(fā),當點P停止運動,點Q也隨之停止.連接AQ,交BD于點E.設點P運動時間為x秒.
(1)當點Q在線段BC上運動時,點P出發(fā)多少時間后,∠BEP和∠BEQ相等;
(2)當點Q在線段BC上運動時,求證:△BQE的面積是△APE的面積的2倍;
(3)設△APE的面積為y,試求出y關于x的函數(shù)解析式,并寫出函數(shù)的定義域.

【答案】分析:(1)當∠BEP和∠BEQ相等時,三角形BPE和BQE全等,那么BP=BQ,可以根據(jù)P,Q的速度,用時間表示出BP,BQ的長,進而求出t的值.
(2)因為Q的速度是P的2倍,因此BQ=2AP.過點E作MN⊥BC,垂足為M,交AD于點N,作EH⊥AB,垂足為H.由于∠ABD=∠DBC=45°,根據(jù)角平分線上的點到角兩邊的距離相等即可得出EH=EM,因此根據(jù)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即可得出三角形BQE的面積是三角形APE面積的2倍.
(3)要分三種情況進行討論
①當Q在BC上時,求三角形APE的面積關鍵是求AP邊上的高,也就是EH的長,由于EH=EM,可通過求EM得出EH的值,根據(jù)相似三角形BEQ和AED可得出關于EM,EN,AD,BQ的比例關系,可用EM表示出EN,進而根據(jù)比例關系式得出EM即EH的長,也就能得出關于x,y的函數(shù)關系式了.
②當Q與C重合時,可直接求出三角形BEQ的面積,根據(jù)(2)的結果求出三角形APE的面積.
③當Q在CD上時,關鍵還是求AP邊上的高,過點E作MH⊥AB,垂足為H,可知MH⊥CD,設垂足為M,那么可參照②求EM的方法求出EH,然后根據(jù)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即可得出y,x的函數(shù)關系式.
解答:解:
(1)∵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
∴∠ABD=∠DBC.
當∠BEP=∠BEQ時,∠PBE=∠QBE,BE=BE.
∴△PBE≌△QBE.
∴PB=QB.
即8-x=2x.
解得
即點P出發(fā)秒后,∠BEP=∠BEQ.

(2)當點Q在線段BC上運動時,如圖1,過點E作MN⊥BC,垂足為M,交AD于點N,作EH⊥AB,垂足為H.∵∠ABD=∠DBC,EH⊥AB,EM⊥BC.
∴EH=EM.
∵BQ=2x,AP=1x.
∴BQ=2AP
∵S△APE=AP•EH,S△BQE=BQ•EM=•2AP•EH=AP•EH=2S△APE
所以S△BQE=2S△APE

(3)①當0<x<4時,點Q在BC邊上運動.
∵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
∴AD∥BC.
∴MN⊥AD,△BEQ∽△DEA.
=
=
解得EM=
即EH=
∴S△APE=AP•EH=•x•=
即y=
②當x=4時,點Q與點C重合.此時y=8.
③當4<x<8時,點Q在CD邊上運動.如圖2,過點E作MH⊥AB,垂足為H,可知MH⊥CD.
設垂足為M.
∵AB∥DC.
∴∠ABE=∠EDQ,∠BAE=∠DQE,
∴△AEB∽△DEQ.
=
=
解得EH=
∴S△APE=AP•EH=•x•=
即y=
綜上所述,y關于x的函數(shù)解析式為y=(0<x<4);y=8(x=4);y=(4<x<8).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質,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等綜合知識,根據(jù)相似三角形得出線段的比例關系從而表示出三角形APE的高是解題的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09年上海市青浦區(qū)中考數(shù)學二模試卷(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2009•青浦區(qū)二模)如圖,正方形ABCD的邊長為8厘米,動點P從點A出發(fā)沿AB邊由A向B以1厘米/秒的速度勻速移動(點P不與點A、B重合),動點Q從點B出發(fā)沿折線BC-CD以2厘米/秒的速度勻速移動,點P、Q同時出發(fā),當點P停止運動,點Q也隨之停止.連接AQ,交BD于點E.設點P運動時間為x秒.
(1)當點Q在線段BC上運動時,點P出發(fā)多少時間后,∠BEP和∠BEQ相等;
(2)當點Q在線段BC上運動時,求證:△BQE的面積是△APE的面積的2倍;
(3)設△APE的面積為y,試求出y關于x的函數(shù)解析式,并寫出函數(shù)的定義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09年上海市青浦區(qū)中考數(shù)學二模試卷(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2009•青浦區(qū)二模)如圖,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直線y=kx+b分別與x軸負半軸交于點A,與y軸的正半軸交于點B,⊙P經(jīng)過點A、點B(圓心P在x軸負半軸上),已知AB=10,
(1)求點P到直線AB的距離;
(2)求直線y=kx+b的解析式;
(3)在⊙P上是否存在點Q,使以A、P、B、Q為頂點的四邊形是菱形?若存在,請求出點Q的坐標;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09年上海市青浦區(qū)中考數(shù)學二模試卷(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2009•青浦區(qū)二模)如圖,Rt△AOB是一張放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三角形紙片,點O與原點重合,點A在x軸正半軸上,點B在y軸正半軸上,,∠OAB=30°,將Rt△AOB折疊,使OB邊落在AB邊上,點O與點D重合,折痕為BE.
(1)求點E和點D的坐標;
(2)求經(jīng)過O、D、A三點的二次函數(shù)圖象的解析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09年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二中中考數(shù)學二模試卷(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2009•青浦區(qū)二模)如圖,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直線y=kx+b分別與x軸負半軸交于點A,與y軸的正半軸交于點B,⊙P經(jīng)過點A、點B(圓心P在x軸負半軸上),已知AB=10,
(1)求點P到直線AB的距離;
(2)求直線y=kx+b的解析式;
(3)在⊙P上是否存在點Q,使以A、P、B、Q為頂點的四邊形是菱形?若存在,請求出點Q的坐標;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