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已知拋物線

求拋物線的對稱軸;

無論a為何值,拋物線都經(jīng)過兩個定點,求這兩個定點的坐標(biāo);

將拋物線沿中兩個定點所在直線翻折,得到拋物線,當(dāng)的頂點到x軸的距離為1時,求拋物線的解析式.

【答案】(1)對稱軸;(2)定點,;拋物線的解析式:

【解析】

由對稱軸可得.

由拋物線都經(jīng)過兩個定點,可得a的系數(shù)為0,可得4,可得這兩個定點的坐標(biāo).

由題意得過定點的直線為,可求頂點的坐標(biāo),由的頂點到x軸的距離為1,可求a的值,即可求拋物線的解析式.

解:根據(jù)題意可得:對稱軸;

拋物線都經(jīng)過定點,

a的取值無關(guān),

a的系數(shù)為0,

,

,,

定點,;

拋物線:,

頂點坐標(biāo)

根據(jù)題意得:過定點,的直線為,

將拋物線沿直線翻折,得到拋物線,

的頂點.

的頂點到x軸的距離為1,

,

,

拋物線的解析式:.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拋物線x軸交于點,與BC交于點C,連接AC、BC,已知

求點B的坐標(biāo)及拋物線的解析式;

P是線段BC上的動點P不與B、C重合,連接并延長AP交拋物線于另一點Q,設(shè)點Q的橫坐標(biāo)為x

的面積為S,求S關(guān)于x的函數(shù)表達(dá)式并求出當(dāng)x的值;

記點P的運動過程中,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求出的最大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1,△CEF的頂點C、E、F分別與正方形ABCD的頂點CA、B重合.

1)若正方形的邊長為,用含的代數(shù)式表示:正方形ABCD的周長等于 ,△CEF的面積等于

2)如圖2,將△CEF繞點A順時針旋轉(zhuǎn),邊CE和正方形的邊AD交于點P 連結(jié)AE, 設(shè)旋轉(zhuǎn)角∠BCF=β

①試證:∠ACF=DCE;

②若△AEP有一個內(nèi)角等于60°,求β的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用一條直線分割一個三角形,如果能分割出等腰三角形,那么就稱這條直線為該三角形的一條等腰分割線.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C8,BC6

1)如圖(1),若 O AB 的中點,則直線 OC_____ABC 的等腰分割線(填不是

2)如圖(2)已知ABC 的一條等腰分割線 BP 交邊 AC 于點 P,且 PBPA,請求出 CP 的長度.

3)如圖(3),在ABC 中,點 Q 是邊 AB 上的一點,如果直線 CQ ABC 的等腰分割線,求線段BQ 的長度等于 ______.(直接寫出答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在正方形ABCD中,點G在對角線BD上(不與點B,D重合),GEDC于點E,GFBC于點F,連結(jié)AG.

(1)寫出線段AG,GE,GF長度之間的數(shù)量關(guān)系,并說明理由;

(2)若正方形ABCD的邊長為1,AGF=105°,求線段BG的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在△ABC(ABBC),AC=2BC,BC邊上的中線AD把△ABC的周長分成6040兩部分,則AC=______,AB=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ADABC的中線,AEAB,AFAC,且AE=ABAF=AC,AD=3AB=4

1)求AC長度的取值范圍;

2)求EF的長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ABC是邊長為5cm的等邊三角形,點P,Q分別從頂點AB同時出發(fā),沿線段ABBC運動,且它們的速度都為1cm/s.當(dāng)點P到達(dá)點B時,PQ兩點停止運動,設(shè)點P的運動時間為ts).

1)當(dāng)t為何值時,PBQ是直角三角形?

2)連接AQ、CP,相交于點M,則點P,Q在運動的過程中,CMQ會變化嗎?若變化,則說明理由;若不變,請求出它的度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1,點M為直線AB上一動點, 都是等邊三角形,連接BN

求證: ;

分別寫出點M在如圖2和圖3所示位置時,線段AB、BM、BN三者之間的數(shù)量關(guān)系不需證明

如圖4,當(dāng)時,證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