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哈爾濱)已知:直線y=2x+6與x軸和y軸分別交于A、C兩點,拋物線y=-x2+bx+c經(jīng)過點A、C,點B是拋物線與x軸的另一個交點.
(1)求拋物線的解析式及B的坐標;
(2)設(shè)點P是直線AC上一點,且S△ABP:S△BPC=1:3,求點P的坐標;
(3)直線y=x+a與(1)中所求的拋物線交于M、N兩點,問:是否存在a的值,使得∠MON=90°?若存在,求出a的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答案】分析:(1)先根據(jù)直線的解析式求出A、C的坐標,然后將A、C的坐標代入拋物線中即可求出拋物線的解析式,進而可根據(jù)拋物線的解析式求出B點的坐標.
(2)根據(jù)等高三角形的面積比等于底邊比,因此兩三角形的面積比實際是AP:PC=1:3,即3AP=PC,可先求出AC的長,然后分情況討論:
①當P在線段AC上時,AP+PC=AC,3AP=PC,據(jù)此可求出AP的長,然后根據(jù)∠CAB的三角函數(shù)值或通過構(gòu)建相似三角形可求出P點的坐標.
②當P在CA的延長線上時,CP-AP=AC,3AP=PC,據(jù)此可求出AP的長,后面同①.
(3)可聯(lián)立兩函數(shù)的解析式,求出M、N的坐標,過M、N作x軸的垂線設(shè)垂足為M′、N′,由于∠MON=90°,因此可得出△MM′O與△N′NO相似,可得出M、N兩點的橫、縱坐標的絕對值對應(yīng)成比例,據(jù)此可求出a的值.(也可用坐標系的兩點間的距離公式,根據(jù)勾股定理來求解.)
解答:解:(1)當x=0時,y=6,
∴C(0,6),
當y=0時,x=-3,
∴A(-3,0),
∵拋物線y=-x2+bx+c經(jīng)過點A、C,
,
解得:
∴拋物線的解析式為y=-x2-x+6,
當y=0時,整理得x2+x-6=0,
解得:x1=2,x2=-3,
∴點B(2,0).

(2)過點B作BD⊥AC,D為垂足,
∵S△ABP:S△BPC=1:3,
=,
∴AP:PC=1:3
由勾股定理,得AC=
當點P為線段AC上一點時,過點P作PH⊥x軸,點H為垂足,

∴PH=,
=2x+6,
∴x=-,
∴點P(,
當點P在CA延長線時,作PG⊥x軸,點G為垂足
∵AP:PC=1:3
∴AP:AC=1:2,
,
∴PG=3,
∴-3=2x+6

∴點P(,-3).

(3)存在a的值,使得∠MON=90°,
設(shè)直線y=x+a與拋物線y=-x2-x+6的交點為M(xM,yM),N(xN,yN)(M在N左側(cè))

為方程組的解
分別過點M、N作MM’⊥x軸,NN′⊥x軸,點M、N為垂足.
∴M′(xM,0),N′(xN,0),
∴OM′=-xMON′=xN
∵∠MON=90°,
∴∠MOM′+∠NON′=90°,
∵∠M′MO+∠MOM′=90°,
∴∠M’MO=∠NON’
∴Rt△MM′O∽Rt△ON′N,

∴MM′•NN′=ON′•OM′,
∴-xM•xN=yM•y,
由方程組消去y整理,得:x2+x+a-6=0.
∴xM、xN是方程x2+x+a-6=0的兩個根,
由根與系數(shù)關(guān)系得,xM+xN=,xM•xN=a-6
又∵yM•yN=(xM+a)(xN+a)=xM•xN+(xM+xN)+a2=(a-6)-a+a2
∴-(a-6)=(a-6)-a+a2,
整理,得2a2+a-15=0
解得a1=-3,a2=
∴存在a值,使得∠MON=90°,其值為a=-3或a=
點評:本題著重考查了待定系數(shù)法求二次函數(shù)解析式、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三角形相似、函數(shù)圖象交點等重要知識點,綜合性強,能力要求較高.考查學生分類討論,數(shù)形結(jié)合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05年全國中考數(shù)學試題匯編《二次函數(shù)》(08)(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2005•哈爾濱)已知:直線y=2x+6與x軸和y軸分別交于A、C兩點,拋物線y=-x2+bx+c經(jīng)過點A、C,點B是拋物線與x軸的另一個交點.
(1)求拋物線的解析式及B的坐標;
(2)設(shè)點P是直線AC上一點,且S△ABP:S△BPC=1:3,求點P的坐標;
(3)直線y=x+a與(1)中所求的拋物線交于M、N兩點,問:是否存在a的值,使得∠MON=90°?若存在,求出a的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05年全國中考數(shù)學試題匯編《一次函數(shù)》(04)(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2005•哈爾濱)甲、乙兩名同學進行登山比賽,圖中表示甲同學和乙同學沿相同的路線同時從山腳出發(fā)到達山頂過程中,各自行進的路程隨時間變化的圖象,根據(jù)圖象中的有關(guān)數(shù)據(jù)回答下列問題:
(1)分別求出表示甲、乙兩同學登山過程中路程s(千米)與時間t(時)的函數(shù)解析式;(不要求寫出自變量t的取值范圍)
(2)當甲到達山頂時,乙行進到山路上的某點A處,求A點距山頂?shù)木嚯x;
(3)在(2)的條件下,設(shè)乙同學從A處繼續(xù)登山,甲同學到達山頂后休息1小時,沿原路下山,在點B處與乙相遇,此時點B與山頂距離為1.5千米,相遇后甲、乙各自按原來的路線下山和上山,求乙到達山頂時,甲離山腳的距離是多少千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10年湖北省黃石市九年級6月月考數(shù)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2005•哈爾濱)已知:直線y=2x+6與x軸和y軸分別交于A、C兩點,拋物線y=-x2+bx+c經(jīng)過點A、C,點B是拋物線與x軸的另一個交點.
(1)求拋物線的解析式及B的坐標;
(2)設(shè)點P是直線AC上一點,且S△ABP:S△BPC=1:3,求點P的坐標;
(3)直線y=x+a與(1)中所求的拋物線交于M、N兩點,問:是否存在a的值,使得∠MON=90°?若存在,求出a的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05年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中考數(shù)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2005•哈爾濱)甲、乙兩名同學進行登山比賽,圖中表示甲同學和乙同學沿相同的路線同時從山腳出發(fā)到達山頂過程中,各自行進的路程隨時間變化的圖象,根據(jù)圖象中的有關(guān)數(shù)據(jù)回答下列問題:
(1)分別求出表示甲、乙兩同學登山過程中路程s(千米)與時間t(時)的函數(shù)解析式;(不要求寫出自變量t的取值范圍)
(2)當甲到達山頂時,乙行進到山路上的某點A處,求A點距山頂?shù)木嚯x;
(3)在(2)的條件下,設(shè)乙同學從A處繼續(xù)登山,甲同學到達山頂后休息1小時,沿原路下山,在點B處與乙相遇,此時點B與山頂距離為1.5千米,相遇后甲、乙各自按原來的路線下山和上山,求乙到達山頂時,甲離山腳的距離是多少千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