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等邊三角形ABC中,D是AB邊上的動點,以CD為一邊,向上作等邊三角形EDC,連結AE.

求證:(1)△ACE≌△BCD;
(2)AE∥BC.
(1)根據(jù)等邊三角形的性質可得∠ACB=∠DCE=60°,AC=BC,DC=EC,再由∠BCD=∠ACB-∠ACD,∠ACE=∠DCE-∠ACD可得∠BCD=∠ACE,即可證得結論;
(2)根據(jù)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可得∠ABC=∠CAE=60°,再結合∠ACB=60°可得∠CAE=∠ACB,從而證得結論.

試題分析:(1)∵△ABC與△EDC是等邊三角形,
∴∠ACB=∠DCE=60°,AC=BC,DC=EC
又∵∠BCD=∠ACB-∠ACD,∠ACE=∠DCE-∠ACD,
∴∠BCD=∠ACE.
∴△ACE≌△BCD(SAS);
(2)∵ACE≌△BCD,
∴∠ABC=∠CAE=60°
又∵∠ACB=60°,
∴∠CAE=∠ACB
∴ AE∥BC.
點評: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是初中數(shù)學的重點,貫穿于整個初中數(shù)學的學習,是中考中半徑常見的知識點,一般難度不大,需熟練掌握.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不詳 題型:解答題

劉衛(wèi)同學在一次課外活動中,用硬紙片做了兩個直角三角形,見圖①、②.圖①中,∠B=90°,∠A=30°,BC=6cm;圖②中,∠D=90°,∠E=45°,DE="4" cm.圖③是劉衛(wèi)同學所做的一個實驗:他將△DEF的直角邊DE與△ABC的斜邊AC重合在一起,并將△DEF沿AC方向移動.在移動過程中,D、E兩點始終在AC邊上(移動開始時點D與點A重合).

(1)在△DEF沿AC方向移動的過程中,劉衛(wèi)同學發(fā)現(xiàn):F、C兩點間的距離逐漸      
(2)劉衛(wèi)同學經過進一步地研究,編制了如下問題:
問題①:當△DEF移動至什么位置,即AD的長為多少時,F(xiàn)、C的連線與AB平行?
問題②:當△DEF移動至什么位置,即AD的長為多少時,以線段AD、FC、BC的長度為三邊長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問題③:在△DEF的移動過程中,是否存在某個位置,使得∠FCD=15°?如果存在,
求出AD的長度;如果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請你分別完成上述三個問題的解答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各組線段中,不能構成三角形的是(    )
A.1,2,3B.2, 3,4C.3,4,5D.4,5, 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不詳 題型:解答題

如圖,C、FBE上,∠A=∠D,ABDEBF=EC

求證:AB=D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不詳 題型:解答題

根據(jù)下列證明過程填空:
(1)如圖,已知直線EF與AB、CD都相交,且AB∥CD,試說明∠1=∠2的理由.

解:∵AB∥CD (已知)
∴∠2=∠3(                                )
∵∠1=∠3(                  )
∴∠1=∠2( 等量代換 )                  
(2)如圖,已知:△AOC≌△BOD,試說明AC∥BD成立的理由.

解:∵△AOC≌△BOD
∴∠A=          (                             )
∴AC∥BD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不詳 題型:解答題

已知△ABC是等邊三角形,點D、F分別在邊BC、AC上,且DF∥AB,過點A平行于BC的直線與DF的延長線交于點E,連結CE、BF.

(1)求證:△ABF≌△ACE;
(2)若D是BC的中點,判斷△DCE的形狀,并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不詳 題型:解答題

如圖所示,作出△ABC關于直線l的對稱三角形A'B'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不詳 題型:解答題

如圖:∠ABC=∠DEF,AB=DE,要證明△ABC≌△DEF,需要添加一個條件為(只添加一個條件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不詳 題型:解答題

證明命題“等腰三角形兩腰上的高線相等”.(根據(jù)證明幾何命題的格式填空,并完成證明)
已知:如圖,在△ABC中,ABACCD⊥AB,BEAC

求證:                                         
證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