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當你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突然間狂風大作,電閃雷鳴.這時你會急忙尋找避雨地點,并迅速跑過去.如圖是該過程的反射活動圖解,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狂風大作,電閃雷鳴時,在耳內,感受雷聲、風聲的感受器位于 , 聽覺和視覺都是在形成的.
(2)④在反射弧中屬于 . 遇到狂風大作,電閃雷鳴,你會選擇地點避雨,這種反射屬于反射.
(3)眼睛是人體從外界獲取信息的重要器官,青少年長期用眼不當容易造成近視或遠視,近視眼可通過佩戴矯正.
【答案】
(1)耳蝸;大腦皮層
(2)傳出神經;條件
(3)凹透鏡
【解析】解:(1)聽覺的形成:外界聲波經過外耳道傳導鼓膜,鼓膜的振動通過聽小骨傳到內耳,刺激了耳蝸內對聲波敏感的感覺細胞,這些細胞就將聲音信息通過聽覺神經傳給大腦的一定區(qū)域(聽覺中樞),這樣就產生了聽覺,可見接受雷鳴的感受器是耳蝸.
視覺形成的過程是: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經過角膜、房水,由瞳孔進入眼球內部,再經過晶狀體和玻璃體的折射作用,在視網(wǎng)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了視網(wǎng)膜上的感光細胞,這些感光細胞產生的神經沖動,沿著視神經傳到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就形成視覺,可見聽覺和視覺都是在大腦皮層形成的;(2)④在反射弧中屬于傳出神經.反射一般可以分為兩大類: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非條件反射是指人生來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種比較低級的神經活動,由大腦皮層以下的神經中樞(如腦干、脊髓)參與即可完成,也稱為簡單反射;條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后天性反射.題干中敘述的反射有大腦皮層的參與,屬于條件反射;(3)青少年如果用眼不當,會造成近視,成像落在視網(wǎng)膜前方,可以配戴使光線發(fā)散的凹透鏡加以矯正.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蒸騰作用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植物體吸收的水分有90%以上都通過蒸騰作用散失到大氣中
B.正在結果的西瓜植株,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果實的生長
C.蒸騰作用能夠促進空氣流通
D.植物的氣孔很小,因此通過蒸騰作用散失的水分很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細胞結構示意圖,請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將甲、乙兩種細胞放于清水中,不會脹破的是_______(填“甲”或“乙”),因為該細胞具有[ ]_______結構,該結構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2)玫瑰的花瓣具有鮮艷的顏色是因為其細胞的[ ]_______結構中含有色素,該結構中的液體稱為_________。
(3)圖甲所示細胞特有的,能進行能量轉換的結構是[ ]_______。
(4)植物的根毛細胞既能吸收土壤中的營養(yǎng)物質,又能將其不需要的物質擋在外面,這主要是由于[ ]_______結構具有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園林工人給移栽后的綠化樹“掛吊瓶”,補充水和無機鹽,以提高成活率。“掛吊瓶”的針應插入到莖的( )
A.分生組織 B.機械組織 C.導管 D.篩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圖甲為某植物葉片結構示意圖,乙圖A、B、C為生理過程示意圖,E、F表示兩種物質。請據(jù)圖回答:
(1)圖甲中的[ 1 ]和[ 3]合稱_______,屬于_______組織。
(2)植物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來自圖乙過程 ___(填字母),該過程發(fā)生的主要場所是______ 。
(3)馬鈴薯中含有大量淀粉,這些淀粉是通過圖乙中________ (填字母)合成的, 合成場所是______,該結構主要集中在甲圖[ ]______部位的組織細胞內。
(4)淀粉是通過甲圖[ ]______中的____ 運送到馬鈴薯塊莖中儲藏起來。
(5)植物體內“水往高處流”的拉力來自圖乙中[ ]________ 過程。
(6)乙圖中當C過程大于A.過程時,植物體內的物質得以積累,并使植物表現(xiàn)出________現(xiàn)象。E表示的物質是________ ,F(xiàn)表示的物質是________ 。
(7)乙圖中二氧化碳和氧氣進出葉片的“門戶”是由甲圖中[ ]________ 形成的[ ]________ 。
(8)該植物體夜晚進行的生理活動是________ (用乙圖字母表示)
(9)根據(jù)葉片的結構和功能特點,可以判定葉所屬的結構層次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