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圖是自然界碳—氧平衡圖,據圖回答問題
(1)大氣中二氧化碳(CO2)產生途徑有多種,除去生物的呼吸、自然界中有機物的分解外還有
(2)圖顯示: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消耗途徑有和被海洋吸收.
(3)大氣中二氧化碳(CO2)含量的增加給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災難性后果為了維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保護人類共同的家園,根據上圖二氧化碳(CO2)產生和消耗途徑,你提出2條合理建議是:
【答案】
(1)化石燃料的燃燒
(2)光合作用(或被綠色植物吸收)
(3)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控制燃燒氣體的排放(或開發(fā)綠色能源),倡導低碳生活,植樹造林(或禁止亂砍亂伐)
【解析】(1)生物體中的二氧化碳返回大氣的途徑有:動植物的呼吸將有機物分解釋放二氧化碳、微生物分解動植物的尸體腐爛后,會產生二氧化碳、化學燃料的燃燒后產生二氧化碳氣體等;
(2)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叫做光合作用,圖顯示: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消耗途徑有光合作用和被海洋吸收;
(3)為了維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保護人類共同的家園,根據上圖二氧化碳(CO2)生產生和消耗途徑,對此,我們應該: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控制燃燒氣體的排放(或開發(fā)綠色能源),倡導低碳生活,植樹造林(或禁止亂砍亂伐)。
所以答案是:(1)化石燃料的燃燒;(2)光合作用(或被綠色植物吸收);(3)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控制燃燒氣體的排放(或開發(fā)綠色能源),倡導低碳生活,植樹造林(或禁止亂砍亂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在19世紀中葉以前,人們不知道細菌是從哪里來的,當時一些著名的科學家認為細菌是自然發(fā)生的,如肉湯里就會自然形成細菌使肉湯變質。法國科學家巴斯德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如圖所示,A瓶、B瓶內都裝有肉湯,甲圖表示A瓶煮沸,B瓶不作處理。一段時間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鮮,另一瓶變質;接著,將保鮮那瓶的瓶頸打斷(如乙圖),數(shù)日后,瓶中肉湯也變質。請分析回答
(1)巴斯德探究的問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實驗巧妙的設計了甲乙兩組對照,但變量都是____________。
(2)甲圖中肉湯仍保鮮的是______瓶,而將其瓶頸打斷后,變質的原因是空氣中的___________進入瓶內。
(3)乙圖中控制變量的方法是將瓶頸打斷;而甲圖中控制變量的方法則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實驗_____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經過重復多次得出科學的結論。
(5)巴斯德的實驗向世人證實了細菌不是自然發(fā)生的,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此,巴斯德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方法_____________以及防止手術感染的方法,后人稱他為“微生物學之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地衣生活在巖石上,可以從巖石中得到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地衣又能分泌地衣酸,對巖石有腐蝕作用。這一事實說明生物( )
A. 能夠適應自己所生活的環(huán)境 B. 依賴環(huán)境,不能影響環(huán)境
C. 能夠影響其生活的環(huán)境 D. 既能適應環(huán)境,又能影響環(huán)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豆制品因含豐富的人體必需氨基酸和維生素等有益成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如圖所示是大豆不同生長發(fā)育時期的示意圖,請據圖回答問題:
(1)從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層次分析,A、D、E都屬于___________________.
(2)A→B表示種子的萌發(fā)過程,其中最先突破種皮的結構是[ ]__________,
(3)C中該植株的莖中無________________結構,故不能長得很粗.
(4)E是由D中的__________發(fā)育而來,在其發(fā)育成E之前必須經過重要的生理過程是_____________.
(5)豆科植物根中的根瘤菌能將空氣中的氮轉化為可被植物吸收的含氮物質,所以大豆與根瘤菌的關系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呼出的氣體與吸入的氣體相比,呼出氣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這些二氧化碳最終是在哪些部位產生的( )
A.肺泡 B.紅細胞
C.組織細胞 D.組織細胞周圍的毛細血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