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小玲同學正在練習使用顯微鏡,請幫她回答以下問題(每空2分):
(1)她使用的顯微鏡目鏡是5×,物鏡是8×,則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
(2)觀察時左眼注視目鏡,同時右眼 . (填“睜開”或“閉上”)
(3)她在顯微鏡視野中看到了一個“b”字,那么載物臺上所放的透明紙片上寫的字是 . 說明從目鏡內看到的物像是像.
(4)小玲要在顯微鏡下把視野中的物像“c”從圖甲轉換為圖乙所狀況,其正確的操作步驟是首先將玻片標本往(填方向)移動到合適位置,然后將低倍物鏡轉換成高倍物鏡。
(5)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慢下降,此時,眼睛一定要從側面看著。
(6)小玲找到物象時,發(fā)現(xiàn)視野內有一污點,轉動目鏡和移動玻片時,污點均不動,你認為污點最可能位于下列哪一結構上( )
A.反光鏡
B.目鏡
C.物鏡
D.玻片標本
【答案】
(1)40
(2)睜開
(3)q,倒
(4)左下角
(5)物鏡
(6)C
【解析】(1)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等于目鏡和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題中目鏡的放大倍數是5×,物鏡的放大倍數是8×,則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40×。(2)使用顯微鏡時,左眼注視目鏡,觀察物像,右眼也睜開,以便畫圖,即兩眼都睜開。
(3)顯微鏡看到的物像是實物的倒像,不但上下顛倒,左右也顛倒。做此類題有個小訣竅,就是把這個在顯微鏡下看到的字母寫到一張小紙上,然后把這張紙旋轉180度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顛倒的圖象了。
(4)顯微鏡看到的物像是實物的倒像。在甲圖中物像位于視野中央偏左下方,要想把它移到視野中央,應該向左下方移動玻片標本,物像才向右上方移動移到視野中央。
(5)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此時眼睛一定要從側面看著物鏡,以免物鏡撞壞玻片標本。
(6)用顯微鏡進行觀察時,視野中出現(xiàn)了的污點,污點的位置只有三只可能,目鏡、物鏡或玻片標本,判斷的方法是轉動目鏡或移動玻片。轉動目鏡污點動就在目鏡,不 動就不在目鏡;移動載玻片,污點移動就在裝片,不動就不在裝片;如果不在目鏡和裝片,那就一定在物鏡上。題干中,轉動目鏡和移動玻片時,污點均不動。說明異物一定在物鏡。
所以答案是:(1)40;(2)睜開;(3)q;倒;(4)左下角;(5)物鏡;(6)C
【考點精析】本題主要考查了練習使用顯微鏡的相關知識點,需要掌握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加工制成玻片標本才能正確解答此題.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材料和圖示,回答問題:
材料一 “植物人”腦干功能是正常的,昏迷只是由于大腦皮層受到嚴重損害或處于突然抑制狀態(tài),病人可以有自主呼吸和心跳,“植物人”不同于“腦死亡”。
材料二
材料三
(1)“植物人”小便會失禁,原因是脊髓下部的排尿中樞____________________;這一實例說明脊髓具有________功能。
(2)____________是調節(jié)人體生理活動的最高級中樞,它可以調節(jié)全身各器官的活動。人類神經活動最突出的特征是能夠對____________的刺激建立條件反射。
(3)材料二為__________模式圖。
(4)在縮手反射中,當沖動傳到[ ]__________時,手即縮回(即屈肘)。屈肘時,手臂收縮的肌肉是____________(選填“肱二頭肌”或“肱三頭肌”)。
(5)材料三為司機看見紅燈停車的反射示意圖。“紅燈”的反射光進入司機眼球成像的先后順序是____________(填序號:①角膜、②晶狀體、③視網膜、④瞳孔)。
(6)補充材料三所缺的兩個反射結構依次是神經中樞和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某同學選取的幾種生物,他將調查到的生物進行了分類:將1、2、3、5、8歸為一類,而將4、6、7歸為另一類;也可將3、7、8歸為一類,1、4、5、6歸為一類,2單獨歸為一類.請回答(每空2分):
(1)第一種歸類方法是按照歸類,按這種方法可將生物分為和 .
(2)第二種歸類方法是按照歸類.
(3)如果按能否飛行進行歸類,以上生物又將如何劃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法醫(yī)判斷一個死嬰是產前死亡還是產后死亡的方法之一是將死嬰的肺剪下一小塊放入水中,肺塊下沉則說明是產前死亡,其原因是( )
A. 肺泡內被血塊堵塞 B. 嬰兒的肺質量大
C. 肺泡內充滿羊水 D. 肺未吸入空氣,呈實體狀態(tài)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