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胚胎發(fā)育的場所是( )
A. 卵巢 B. 輸卵管 C. 子宮 D. 陰道
【答案】C
【解析】精子的精液進入陰道后,精子緩慢通過子宮,在輸卵管內與卵細胞相遇,一個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不斷進行細胞分裂,逐漸發(fā)育成胚泡。胚泡緩慢移動到子宮,最終植入子宮內膜,這是懷孕。胚泡中細胞繼續(xù)分裂和分化,逐漸發(fā)育成胚胎,并于懷孕后8周左右發(fā)育成胎兒--開始呈現人的形態(tài)。胎兒生活在子營內半透明液體羊水中,通過胎盤、臍帶從母體獲取所需營養(yǎng)物質和氧,并排出二氧化碳等廢物。一般懷孕到第40周,胎兒發(fā)育成熟。成熟胎兒和胎盤從母體陰道排出,這個過程叫分娩?梢姡梭w胚胎發(fā)育的主要場所是子宮。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食物網示意圖,據圖回答:
(1)從組成上看,生態(tài)系統(tǒng)都包含部分和部分.
(2)從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成分來看,圖中的草屬于 , 圖中的各種動物屬于 .
(3)圖中有條食物鏈,其中鷹獲得能量最少的一條食物鏈是:
(4)草原中存在的細菌屬于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 .
(5)若此生態(tài)系統(tǒng)受到DDT的污染,那么體內積存DDT量最多的生物將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小繼同學打算探究非生物因素﹣﹣土壤的潮濕程度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她提出的問題是:土壤的潮濕程度會影響鼠婦的生活嗎?
(1)根據她提出的問題作出假設: .
(2)為了探究土壤的潮濕程度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她可以選擇以上哪個實驗裝置? . 你認為這個探究實驗的變量是 .
(3)只用1只鼠婦做實驗行嗎? . 為什么?
(4)若將10只鼠婦放在實驗裝置的鐵盤中央,重復進行5組實驗,最后統(tǒng)計的濕土這邊的鼠婦數量分別是9只、8只、10只、9只、8只,那么分析數據可以得出的實驗結論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A圖和B圖為某類生物的細胞結構圖,請據圖作答:
(1)A圖表示一個細胞,B圖表示一個細胞.
(2)圖中哪些結構是動植物細胞所共有的、、(填名稱)
(3)切西瓜的時候,常常會有很多的汁液流出,這些汁液是來自細胞結構的[ ] (填標號和名稱)
(4)給農作物噴灑農藥可以殺死害蟲,但是不會殺死農作物的細胞,這是因為細胞中的可以將農藥阻擋在細胞外.
(5)結構(填名稱)能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機物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在生命起源過程的研究中,米勒實驗可以說明( )
A.原始地球能形成原始生命
B.原始地球能形成構成生物體的有機物
C.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氣
D.在紫外線等自然條件的長期作用下形成原始生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黑麥草是草原動物的優(yōu)良飼料,真菌A、真菌B都能侵染到黑麥草體內。研究者對這兩種真菌之間、真菌與黑麥草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了研究。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在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成分中,黑麥草屬于__________者。真菌的菌絲能深入到黑麥草體內獲取有機物,導致黑麥草減產,因而真菌與黑麥草之間的關系是__________。
(2)為研究真菌A對真菌B的影響,研究者將適量未感染真菌的黑麥草葉片均分為兩組,進行下表所示處理,得到圖所示結果。
組別 | 處理 | |
真菌A | 真菌B | |
甲組 | ‐ | + |
乙組 | + | + |
注:“+”表示接種,“-”表示未接種
①本實驗中對照組為__________組。
②由實驗結果可推測,真菌A__________真菌B的生長。
(3)為進一步研究真菌A如何影響真菌B的生長,研究者做了如下實驗,過程及結果如圖所示。
①本實驗中,實驗組濾除培養(yǎng)液中的真菌A,避免了真菌A對__________孢子萌發(fā)的直接影響。
②由實驗結果可知,實驗組真菌B的孢子萌發(fā)率降低,長出的菌絲長度也顯著低于對照組,據此推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一對膚色正確的夫婦第一胎生了一個患白化病的男孩.第二胎他們希望生育一個膚色正常的女孩,這種情況的幾率是( 。
A. 25% B. 37.5% C. 50% D. 75%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