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實驗操作能達到實驗目的是
選項 | 實驗目的 | 實驗操作 |
A | 檢驗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氧氣 | 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混合氣體中 |
B | 除去CO2中的HCl氣體 | 通入足量NaOH溶液 |
C | 除去硫酸亞鐵溶液中的硫酸銅 | 加入足量的鐵粉,過濾 |
D | 探究氫氧化鈉溶液和稀硫酸是否恰好完全反應 | 向反應后的溶液中滴加無色酚酞試液 |
A. AB. BC. C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guān)于氫氧化鈉的描述中錯誤的是
A. 俗名苛性鈉、火堿或燒堿
B. 氫氧化鈉固體露置在空氣中易變質(zhì)
C. 易溶于水,溶于水時吸收大量的熱
D. 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廣泛應用于肥皂、紡織、印染等工業(y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關(guān)于硫酸的說法錯誤的是
A. 稀硫酸與鋅反應可制得氫氣
B. 可將水注入濃硫酸中進行稀釋
C. 稀硫酸可用于除鐵銹
D. 濃硫酸可用來干燥氫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向16g黃銅(由鋅、銅形成的合金)樣品中加入稀硫酸充分反應,所加稀硫酸與生成氣體的質(zhì)量關(guān)系如圖所示。
求:
(1)樣品中鋅的質(zhì)量。
(2)恰好完全反應時,所得溶液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做“證明雞蛋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鹽,并收集純凈的氣體”的實驗。設計了如下方案進行實驗:
(1)寫出所標儀器的名稱:①_____②_____
(2)描述A中發(fā)生的現(xiàn)象:_____。
(3)根據(jù)我們所學的知識,你認為A裝置和_____裝置連接并產(chǎn)生什么現(xiàn)象時就足以說明雞蛋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鹽?_____;寫出該裝置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
(4)寫出用A裝置還可以制取的日常生活中一種常見的氣體的化學方程式:_____,并指出它的一個重要用途: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3%的硼酸溶液可用于清洗皮膚的小面積創(chuàng)傷.現(xiàn)配制300g質(zhì)量分數(shù)為3%的硼酸溶液,實驗操作如下:
(1)稱量硼酸固體的質(zhì)量:在圖1中分別標出所選砝碼的質(zhì)量和游碼的示數(shù)____、____.
(2)量取水的體積:用量筒取_____mL水(ρ水≈1g/cm3).除量筒外,還須用到的一種玻璃儀器是_____.
(3)溶解:溶解時要用玻璃棒攪拌的目的是_____.
(4)裝瓶、貼標簽:在如圖2的標簽中填上相應的內(nèi)容,裝瓶時不慎倒出少許硼酸溶液,試劑瓶中溶液的濃度_____.(填“變大”或“變小”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為幾種固體的溶解度曲線,回答下列問題:
(1)NaCl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規(guī)律是_____;
(2)_____℃時KNO3和KCl的溶解度相等;
(3)50℃時,KCl溶液的最大濃度(列式即可)為_____;
(4)60℃時,10g NaCl和90g KNO3完全溶解于100g蒸餾水,冷卻到20℃后,_____(“有”或“沒有”)NaCl析出,有_____gKNO3結(jié)晶析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濃鹽酸試劑瓶上標簽的部分內(nèi)容。請回答:
(1)該濃鹽酸的溶質(zhì)是_____(填化學式);
(2)現(xiàn)要配制3%的稀鹽酸120g,需要這種濃鹽酸_____g;
(3)使用一段時間后,濃鹽酸的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小于36%,原因是_____;
(4)鹽酸等許多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是因為酸溶液中含有較多的_____(用化學符號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品牌牙膏中的摩擦劑是經(jīng)過一系列加工而制得的極細小的碳酸鈣粉末,它的生產(chǎn)過程如下:
(1)A物質(zhì)是____________。
(2)請從①②③三個反應中選擇一個,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并指明反應②的基本反應類型_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有許多用途,請舉出其中一例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