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形態(tài)各異的物質(zhì)可按一定規(guī)律分類,F(xiàn)有①液氧 ②硫酸銅溶液 ③海水④蒸餾水⑤高錳酸鉀完全分解后的剩余固體 ⑥氯酸鉀⑦潔凈的空氣⑧冰水⑨過氧化氫等9種物質(zhì),請選用各物質(zhì)名稱前的序號填空。
(1)屬于混合物的是_____。
(2)屬于純凈物的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用右圖裝置完成以下實驗:
Ⅰ.探究燃燒條件:若B處盛放木炭。
a.先在A處通入氮氣一段時間后,在B處加熱,B、C處沒有明顯變化;
b.待B處冷卻至室溫,在A處通入氧氣一段時間后,B、C處沒有明顯變化;
c.在A處繼續(xù)通入氧氣,然后在B處加熱,發(fā)現(xiàn)木炭燃燒,C處變渾濁。
①對比實驗a與c,說明燃燒的條件之一是;對比實驗b與c,說明燃燒的條件之一是。
寫出實驗c中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Ⅱ.探究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zhì)。
若B處盛放氧化銅粉末。在A處通入一氧化碳一段時間后,在B處下方加熱,B處可觀察到的現(xiàn)象為 ,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尾氣處理的方法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請結合圖表信息回答問題:
Ⅰ.寫出圖中①②儀器的名稱:①,②。
Ⅱ.實驗室用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固體混合物制取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加熱時試管口應略向下傾斜的原因是。
Ⅲ.①為研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適宜條件(溫度、濃度、固體的顆粒大小等因素會影響化學反應的快慢),進行了如下四組實驗:
實驗編號 | 甲 | 乙 | 丙 | 丁 |
m g大理石 | 塊狀 | 塊狀 | 粉末狀 | 粉末狀 |
n g鹽酸(過量) | 稀鹽酸 | 濃鹽酸 | 稀鹽酸 | 濃鹽酸 |
大理石與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實驗甲與 對照(填編號),是為了研究固體反應物顆粒大小對反應快慢的影響;上述實驗中,另一個影響反應快慢的因素是。
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氣體,可隨時控制反應發(fā)生或停止的裝置為(填序號),若
用E裝置收集該氣體,氣體應從 (填“a”或“b”)端通入。若在收集得到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稍作震蕩,試液顏色變?yōu)?/span>色,變色的原因是。
Ⅳ.甲烷是一種無色氣體,密度比空氣小,難溶于水的氣體。實驗室用無水醋酸鈉(固體)與堿石灰(固體)混合加熱制得,則可選擇的發(fā)生裝置為(填序號),選擇裝置D收集甲烷氣體的理由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原子、分子敘述錯誤的是( 。
A.分子都是由原子構成的B.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運動
C.分子和原子在化學變化中都能夠再分D.分子和原子都是構成物質(zhì)的微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將X、Y、Z三種金屬分別放入稀硫酸中,只有Y表面無氣泡,另取X放入Z的鹽溶液中,結果X表面有Z析出,則X、Y、Z三種金屬可能依次是( )
A.Cu、Zn、AgB.Fe、Cu、MgC.Zn、Ag、FeD.Mg、Al、Cu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空氣、氧氣、過氧化氫、高錳酸鉀等物質(zhì)中都含氧分子
B.給氯酸鉀加熱,若不加二氧化錳就不產(chǎn)生氧氣
C.鐵生銹、食物腐爛、汽油揮發(fā)都是緩慢氧化
D.物質(zhì)與氧氣發(fā)生的反應屬于氧化反應,氧氣具有氧化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現(xiàn)有空氣、氧氣、二氧化碳三種氣體,區(qū)別它們的最簡便方法是()
A.用澄清的石灰水B.用帶火星的木條C.用燃著的木條D.看是否溶于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面是某同學進行實驗時記錄的實驗現(xiàn)象,其中與事實不相符的是
A.在氨水中滴加幾滴石蕊溶液,溶液呈藍色
B.在稀硫酸中加入鐵粉,溶液逐漸變成黃色
C.加熱飽和石灰水,出現(xiàn)白色渾濁
D.在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硫酸銅溶液,生成藍色沉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實驗現(xiàn)象敘述正確的是( 。
A.硫在氧氣里燃燒,發(fā)出藍紫色火焰,生成無色無味的氣體
B.鐵絲在空氣中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四氧化三鐵
C.鎂帶燃燒發(fā)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體
D.磷在空氣中燃燒產(chǎn)生大量白霧,同時放出熱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