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分)選擇合適操作或儀器的序號填空。
①坩堝鉗 ②攪拌 ③ 10.0mL量筒 ④50.0mL量筒 ⑤加熱
(1)將濃硫酸注入水中,為使熱量及時散發(fā)應 ;
(2)轉移熱的蒸發(fā)皿到石棉網上用 ;
(3)除去Na2CO3固體中的NaHCO3,操作是 ;
(4)量取8.8mL的H2O,應選擇 。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江蘇省無錫市九年級3月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在實驗室中可以用來干燥二氧化碳氣體的是
A.固體氫氧化鈉 B.新鮮的生石灰 C.濃硫酸 D.稀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江蘇省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試劑一般不用pH試紙測定其酸堿度的是
A.蒸餾水 B.石灰水 C.濃硫酸 D.食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長春市朝陽區(qū)上學期九年級期末質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關于CO2和CO的不同點比較,錯誤的是
A.構成:一個CO2分子比一個CO分子多一個氧原子
B.性質:CO2能溶于水,CO難溶于水
C.用途:CO2能滅火,CO可用作人工降雨
D.危害:CO2會造成“全球氣候變暖”,CO易與血紅蛋白結合使人中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江蘇省丹陽市十鄉(xiāng)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聯(lián)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推斷題
(6分)下圖中的甲、乙、丙表示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且甲、乙、丙為不同類別的化合物,乙屬于氧化物。胃液中含有適量的甲,可幫助消化。圖中“—”表示兩端的物質問能發(fā)生化學反應;“→”表示物質間存在轉化關系;部分反應物、生成物已略去。
(1)寫出甲的化學式 。
(2)①若乙在常溫下為液體,丙可用來改良酸性土壤,則乙的化學式為 ,丙的化學式為 。
②若乙在常溫下為氣體,且可由甲與大理石反應得到,則乙的化學式為 ,丙能與①中的丙發(fā)生復分解反應,其化學方程式為 (寫出一個即可)。
③寫出①中的乙和②中的乙發(fā)生化合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江蘇省丹陽市十鄉(xiāng)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聯(lián)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向一定質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溶液質量與加入Zn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a點溶液中的溶質有2種
B.c點溶液中溶質為Zn(NO3)2
C.若取b~c段溶液,滴加稀鹽酸,有白色沉淀
D.取d點的固體,加入稀鹽酸,無氣泡產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江蘇省丹陽市十鄉(xiāng)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聯(lián)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推理正確的是
A.酸堿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則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一定是中和反應
B.CO2能滅火,能使燃著的木條熄滅的無色氣體不一定是CO2
C.金屬和酸反應能生成氣體,和酸反應生成氣體的物質一定是金屬
D.某有機物燃燒生成CO2和H2O,該有機物中一定含有C、H、O三種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山東省棗莊市九年級3月測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已知A、B、C、D、E、F、G、H、I均為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其中E、G為常見金屬,E是目前世界上產量最高的金屬,G呈紫紅色;D、H的組成元素相同;I是地殼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所形成的常見氣體單質;人體胃液中含有A,可幫助消化。根據如圖所示的轉化關系,回答下列問題(圖中反應條件均已略去,反應物和產物均已給出)。
(1)C的名稱是
(2)寫出反應④的化學方程式
(3)圖中②的基本反應類型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上海市黃浦區(qū)九年級學業(yè)模擬(二模)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下圖為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
①在 (7) ℃,A與B兩種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相等。
②t1℃時,分別蒸發(fā)等質量的A、B、C飽和溶液,析出固體(不含結晶水)的質量的大小關系為 (8) 。
③不改變溶質質量分數,使t2℃時C的飽和溶液轉變?yōu)椴伙柡腿芤海捎玫姆椒ㄊ? (9) 。
④t3℃時,10g水中最多溶解4gA,如需恰好溶解4g B,需要加入水的質量 (10) (填“>”、“<”或“=”)10g。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