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是2000年和2010年濱州市的一天中各時刻測得的空氣中二氧化硫的含量變化情況,對此分析的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曲線顯示冬天大氣中二氧化硫的含量比夏天高
B.曲線顯示了2000年的一天中約12點左右空氣中二氧化硫的含量最高
C.二氧化硫的含量在10年間降低的原因可能是加強了燃煤的脫硫和控制了二氧化硫的排放
D.二氧化硫的主要來源是燃煤的燃燒和汽車尾氣的排放,因此要禁止燃煤和汽車的使用

A、觀察圖示可知,曲線顯示冬天大氣中的二氧化硫含量比夏天高,正確;
B、觀察圖示可知,曲線顯示了2000年一天中大約12點左右二氧化硫的含量較高,正確;
C、根據(jù)空氣中的二氧化硫主要來自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燒和硫酸工廠排放的尾氣可知,二氧化硫的含量在10年間降低的原因可能是加強了燃料的脫硫和控制了二氧化硫的排放,故正確;
D、二氧化硫主要來自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燒和硫酸工廠排放的尾氣,在就是禁止使用汽車是不合實際的,故錯誤.
答案:D.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有關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C可以將CuO還原成銅
B.在一定條件下CO2能夠轉變成CO
C.CO2能使被石蕊染成紫色的干花變紅
D.金剛石、石墨和C60都是碳元素的單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干冰可用作制冷劑
B.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C.二氧化碳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質
D.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越低越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神奇的碳元素是構成物質種類最多的一種元素,許多物質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Ⅰ.“低碳”倡導節(jié)能減排,主要是為了減少______(填化學式)的排放量.
Ⅱ.填寫金剛石、石墨、活性炭在生活中應用與其性質的對應關系.
物質用途金剛石切割玻璃石墨作電極活性炭凈水
對應性質
______

______

______
Ⅲ.二氧化碳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工業(yè)上用二氧化碳與氨氣(NH3)為原料,在高溫高壓下,合成一種重要的化肥--尿素[CO(NH22],同時生成水.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
Ⅳ.天然氣中甲烷完全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
Ⅴ.相同質量的甲烷與煤完全燃燒的有關數(shù)據(jù)如下表:
1g物質完全燃燒
產生二氧化碳的質量/g放出的熱量/kJ
甲烷2.7556
3.6732
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可得:與煤相比,用甲烷作燃料的優(yōu)點有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工業(yè)發(fā)展消耗了大量的化石燃料,使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呈上升趨勢,加劇了______效應而使氣溫升高.為了維持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可以采取的措施是(舉一例)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如圖是證實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實驗裝置.取一大燒杯裝入大半杯水,燒杯內放入一些金魚藻,并通入一定量的氣體A,靜置一段時間后,用漏斗罩住金魚藻,然后將盛滿水的試管倒置于漏斗上.過一會兒,試管內有許多氣泡產生,管內液面下降.根據(jù)這一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實驗室制取氣體A的反應化學方程式______.
(2)通入A氣體的目的______.
(3)當試管內液面如圖所示時,試管內的氣體壓強(填大于或小于)______外界大氣壓強.
(4)試管內的氣體可用______來檢驗.
(5)欲達到該實驗目的.裝置必須放在有______的環(huán)境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如圖所示,將一盆綠色植物放在一個密閉的裝有氫氧化鈉溶液的容器內,溶液上方充滿了氧氣,玻璃導管一端插入密閉的容器,另一端經(jīng)橡膠管與U型管相連,U型管中裝有一定量的水,兩側水面相平.將此裝置放在黑暗中24h后,U型管中兩側水面將出現(xiàn)高度差.
(1)U型管中______(填“左”或“右”)側水面將上升;?
(2)U型管中兩側水面出現(xiàn)高度差的根本原因是(用文字描述)______;
(3)此實驗可以驗證綠色植物的______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CO使人中毒的原因是:CO與人體血紅蛋白結合,阻止空氣中的______進入人體.CO雖然有毒,但有很多重要用途,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其中一例: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如圖所示,向盛有紅棕色二氧化氮氣體的廣口瓶中投入幾塊木炭,廣口瓶里出現(xiàn)______現(xiàn)象,說明木炭具有______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