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所示,彈簧秤下懸掛著一重物(不與溶液反應),若向硫酸銅溶液中逐漸滴加氫氧化鋇溶液剛好完全反應后,彈簧秤的示數(shù)將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廣西賀州市昭平縣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中考一;瘜W試卷 題型:填空題
請根據(jù)如圖某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回答:
(1)反應后的物質是_____(填“純凈物”或“混合物”)。
(2)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屬于_____反應(填基本反應類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云南省大理州祥云縣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中考一;瘜W試卷 題型:單選題
如圖分別是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及該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關信息,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氟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7 B. 氟元素的原子序數(shù)為9
C. 氟元素是非金屬元素 D. 氟的相對原子質量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河北省石家莊市新華區(qū)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中考化學模擬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分類正確的是
A. 玻璃、瀝青、海波都屬于非晶體 B. 干燥木頭、鐵、銅都屬于導體
C. 純堿、燒堿、草木灰均屬于堿 D. 氧化鎂、五氧化二磷、氧化硫均屬于氧化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貴州農學院子弟學校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適應性訓練化學試卷 題型:科學探究題
下圖是某化學興趣小組。設計的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探究實驗。
(1)上述實驗中,有氣泡生成的是____(填寫裝置序號)。
(2)試管F中出現(xiàn)的實驗現(xiàn)象是______。
(3)上述實驗能否證明鎂、鋅、鐵、銅、銀五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___請說明理由___。
(4)我國古代“濕法煉銅”就是利用了試管D中的反應原理,請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貴州農學院子弟學校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適應性訓練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甲、乙兩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下圖所示,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30℃時,50g水可以溶解25g甲物質
B. 升溫能使甲物質的不飽和溶液變?yōu)轱柡腿芤?/p>
C. 20℃時,甲、乙兩種物質的溶解度相同
D. 30℃時,乙物質的溶解度比甲物質的溶解度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貴州農學院子弟學校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適應性訓練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溶液中,溶質和溶劑在常溫下都是液態(tài)的是( )
A. 蔗糖水
B. 碘酒
C. 酒精溶液
D. 高錳酸鉀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西藏申扎縣中學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中考一;瘜W試卷 題型:綜合題
環(huán)境問題是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溫室效應被列為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旨在限制發(fā)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抑制全球范圍內氣候持續(xù)變暖的《京都議定書》,已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二氧化碳是大氣中的主要溫室氣體,我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為減少二氧化碳這種溫室氣體的排放,我們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只填2種)___;____。為減緩二氧化碳使全球變暖的趨勢,有科學家提出大膽設想:將排放到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壓縮使其液化,然后將其壓入到冰冷的深海中。但也有科學家擔心海水中富含二氧化碳后酸度會增加,影響海洋生物的生存。
(1)二氧化碳氣體轉變?yōu)橐后w時將會________能量(填“釋放”或“消耗”);
(2)二氧化碳使海水酸度增加的原理用化學方程式表示為________;
(3)結合生活中燒開水和打開碳酸飲料瓶蓋時觀察到的現(xiàn)象,我們可以知道:二氧化碳在深海中的溶解度比在通常狀況下的水中的溶解度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
我國科學家陳乾旺等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440 ℃和800大氣壓條件下,二氧化碳和金屬鈉反應產生金剛石和碳酸鈉,合成的金剛石最大達1.2 mm,完全可以滿足工業(yè)用途。二氧化碳與金屬鈉反應生成金剛石和碳酸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黑龍江省密山市2018-2019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鎂帶在耐高溫的容器中密封(內含空氣)加熱,在圖中,能正確表示容器里所盛的物質總質量變化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