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10.空氣是混合物,含有多種化合物和單質,空氣的成分按體積計算,含量最多的是氮氣,占78%,氧氣,占21%,稀有氣體,占0.94%.

分析 根據空氣的成分及各成分體積分數分析回答.

解答 解:空氣是混合物,含有多種化合物和單質,空氣的成分按體積計算,含量最多的是氮氣,占78%,氧氣占21%,稀有氣體,占 0.94%.
故答為:78;21;0.94.

點評 本題屬于課本中識記的知識,比較簡單,只要加強記憶即可.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0.化學與生產密切相關,用化學方程式表示下列用途:
(1)生石灰用作干燥劑CaO+H2O=Ca(OH)2;
(2)胃液中含有鹽酸,服用含少量細鐵粉的補血藥品,能治療缺鐵性貧血Fe+2HCl=FeCl2+H2↑.
(3)用熟石灰處理含硫酸的廢水H2SO4+Ca(OH)2═CaSO4+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在實驗室里,我們常用以下裝置制取某些氣體,請根據下圖回答問題.

(1)寫出標有字母a的儀器名稱是酒精燈;
(2)寫出用二氧化錳和過氧化氫溶液制取氧氣的文字表達式為過氧化氫$\stackrel{二氧化錳}{→}$水+氧氣
(3)實驗室用上述反應制取氧氣,可選用的發(fā)生裝置和收集裝置是AC或AD(填序號);
(4)查閱資料:相同條件下,氨氣(NH3)的密度比空氣小,且易溶于水,其水溶液稱為氨水;加熱氯化銨和氫氧化鈣固體混合物可制取氨氣.根據所查資料,制取氨氣應選擇的發(fā)生裝置和收集裝置是B,E(填序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要使如圖裝置中的小氣球鼓起來,則使用的固體和液體可以是( 。
①鋅和稀硫酸 ②石灰石和鹽酸 ③氫氧化鈉和水
④鐵銹和鹽酸 ⑤二氧化錳和雙氧水 ⑥氧化鈣和水.
A.①②③⑤B.①②④⑤C.①②④⑤⑥D.①②③⑤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小明同學在家里的藥箱中發(fā)現一瓶用來清洗傷口用的消毒液--“雙氧水”,他聯(lián)想到在化學課上曾用過氧化氫溶液制取過氧氣,他高興的將家中的“雙氧水”拿到學校的實驗室,在老師的指導下和同學們一起做了如下實驗.
【第一組實驗】小明欲證明該雙氧水是否失效.
(1)實驗過程
①在試管中加入5mL“雙氧水”,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中,發(fā)現木條未復燃;
②用酒精燈給上述試管加熱,液體中有氣泡產生,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中,發(fā)現木條仍未復燃;
③如圖裝置進行操作,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水槽中冰水所起的作用是冷凝水蒸氣.
(2)實驗結論:雙氧水沒有失效.
【第二組實驗】小明欲證明二氧化錳在雙氧水的分解反應中起催化作用,該物質在反應前后質量是否發(fā)生變化.
(1)實驗原理
寫出化學反應的文字表達式過氧化氫$\stackrel{二氧化錳}{→}$氧氣+水.
(2)實驗步驟
①準確稱量二氧化錳的質量;
②將二氧化錳裝入大試管中并加入5mL“雙氧水”;
③待反應結束后,將大試管里的固體物質進行過濾、洗滌、烘干、稱量;
④再次準確稱量二氧化錳的質量,并且和第一次稱量的結果進行比較.
(3)做完此實驗后,小方認為要證明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還需要再補充一個探究實驗:探究二氧化錳在化學反應前后化學性質是否改變.
【實驗反思】依據所做的實驗,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可能有溫度、催化劑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日常生活中的下列變化,屬于物理變化的是( 。
A.酒精揮發(fā)B.鐵鍋生銹C.飯菜變餿D.糧食釀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下列各組物質分別加入足量的水中,不會產生沉淀且所得溶液為無色的是( 。
A.FeCl3、NaOH、NaClB.Na2SO4、HCl、BaCl2
C.CuSO4、KCl、HClD.Na2CO3、NaCl、Na2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實驗室制取氧氣,不選用的藥品是( 。
A.高錳酸鉀B.過氧化氫C.氯酸鉀D.空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1.A、B、C、D、E是初中化學中常見的5種無色氣體,其中2種是單質,3種是化合物.它們之間的轉化關系如圖所示.請寫出你的推斷結果:
(1)AO2,BCO2,ECH4
(2)寫出A與E反應方程式:CH4+2O2$\frac{\underline{\;點燃\;}}{\;}$CO2+2H2O
(3)寫出CuO與C反應的方程式:CuO+CO$\frac{\underline{\;\;△\;\;}}{\;}$Cu+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