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某化學興趣小組同學在實驗室發(fā)現(xiàn)了一瓶標簽殘缺的無色溶液(常溫下,如圖所示),為確認其成分,他們進行了如下探究活動。
根據(jù)標簽受損的情況判斷,這瓶試劑不可能是____(填“酸”、“堿” 或“鹽”)。
老師提示:無色溶液可能為NaCl溶液、NaOH溶液、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中的一種。
(查閱資料)
四種物質(zhì)的溶解度信息如下:
物質(zhì) | NaCl | NaOH | Na2CO3 | NaHCO3 |
常溫下的溶解度/g | 36 | 109 | 21.5 | 9.6 |
(資料分析)
通過對四種物質(zhì)溶解度信息的分析,這瓶無色溶液一定不是______。
(進行實驗)
為了進一步確定無色溶液的成分,化學興趣小組同學進行了實驗,并記錄如下。
實驗組別 | 實驗步驟 | 實驗現(xiàn)象 | 實驗結論 |
1 | 取無色溶液于試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 溶液由無色變?yōu)榧t色 | 無色溶液一定不是_______ |
2 | 取無色溶液于試管中,滴加稀鹽酸 | 剛開始無明顯現(xiàn)象,一會兒有氣泡產(chǎn)生 | 無色溶液是部分變質(zhì)的NaOH溶液 |
NaOH溶液暴露在空氣中容易變質(zhì),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
小樊同學對實驗2的結論產(chǎn)生了質(zhì)疑,他通過查閱資料得知: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當稀鹽酸的量不足時會生成碳酸氫鈉,足量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他認為無色溶液也可能是Na2CO3溶液。于是他們又進行了如下探究活動。
實驗組別 | 實驗步驟 | 實驗現(xiàn)象 | 實驗結論 |
3 | 取無色溶液于試管中,滴加足量氯化鈣溶液,充分反應后過濾,向濾液中滴加氯化鎂溶液 | 滴加氯化鈣溶液時有白色沉淀生成,過濾后向濾液中滴加氯化鎂溶液無明顯現(xiàn)象 | 無色溶液是_______ |
(釋疑與反思)
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稀鹽酸的量不同時生成物也不同。請你再舉出一個反應物的量不同時,生成物也不同的例子:________。
【答案】酸 NaHCO3溶液 NaCl溶液 2NaOH+CO2═Na2CO3+H2O Na2CO3溶液 單質(zhì)碳與氧氣反應時,氧氣量不同,生產(chǎn)物也不同
【解析】
氫氧化鈉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稀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稀鹽酸和碳酸鈉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
根據(jù)標簽受損的情況判斷,含有鈉離子,故這瓶試劑不可能是酸。
[資料分析]
該溫度下碳酸氫鈉飽和溶液的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為,達不到10%,故這瓶無色溶液一定不是NaHCO3溶液。
[進行實驗]氯化鈉溶液顯中性,不能使酚酞溶液變紅色,氫氧化鈉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稀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稀鹽酸和碳酸鈉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
實驗組別 | 實驗步驟 | 實驗現(xiàn)象 | 實驗結論 |
1 | 取無色溶液于試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 溶液由無色變?yōu)榧t色 | 無色溶液一定不是NaCl溶液 |
2 | 取無色溶液于試管中,滴加稀鹽酸 | 剛開始無明顯現(xiàn)象,一會兒有氣泡產(chǎn)生 | 無色溶液是部分變質(zhì)的NaOH溶液 |
NaOH溶液暴露在空氣中容易變質(zhì),反應是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鈉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OH+CO2═Na2CO3+H2O。
氯化鈣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氯化鈉,生成沉淀,說明是碳酸鈉溶液,過濾,滴加氫氧化鈉溶液,氯化鎂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氫氧化鎂和氯化鈉,無明顯現(xiàn)象,說明不含有氫氧化鈉溶液。
實驗組別 | 實驗步驟 | 實驗現(xiàn)象 | 實驗結論 |
3 | 取無色溶液于試管中,滴加足量氯化鈣溶液,充分反應后過濾,向濾液中滴加氯化鎂溶液 | 滴加氯化鈣溶液時有白色沉淀生成,過濾后向濾液中滴加氯化鎂溶液無明顯現(xiàn)象 | 無色溶液是Na2CO3溶液 |
[釋疑與反思]
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稀鹽酸的量不同時生成物也不同。碳在氧氣中充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燒生成一氧化碳,故反應物的量不同時,生成物也不同的例子是單質(zhì)碳與氧氣反應時,氧氣量不同,生產(chǎn)物也不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利用催化劑可消除室內(nèi)裝修材料釋放的甲醛,其反應微觀示意圖如下:
(1)圖中的物質(zhì)中,屬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填化學式)。
(2)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
(3)該反應過程中兩種生成物的質(zhì)量比為__________。
(4)對于該反應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__(填序號)。
A能夠?qū)崿F(xiàn)無機物轉(zhuǎn)化為有機物
B該反應沒有遵循質(zhì)量守恒定律
C催化劑增加生成物的質(zhì)量
D反應中的四種物質(zhì)均是由分子構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是某反應的微觀示意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個數(shù)不變B.丁為有機物,含碳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75%
C.該反應中甲、乙計量數(shù)比為1:1D.該反應屬置換反應,反應后碳元素化合價降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亮亮在閱讀軍事書籍時了解到,過氧化鈉是一種淡黃色粉末狀固體,在空氣中易潮解,過氧化鈉可作潛水、航空等缺氧場合的供氧劑。他對過氧化鈉如何產(chǎn)生氧氣非常感興趣。在老師的幫助下,亮亮進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一:過氧化鈉固體能與人呼出的水蒸氣反應產(chǎn)生氧氣
猜想二:過氧化鈉固體能與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反應產(chǎn)生氧氣
(設計實驗)亮亮為了驗證猜想一和猜想二,設計如下實驗:
(1)實驗A中,用酒精燈加熱燒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亮亮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帶火星的木條______________,說明猜想一正確。
(2)實驗B中,大理石和稀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亮亮設置了盛放氫氧化鈉溶液的裝置,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亮亮通過實驗,得出猜想二正確。
(交流討論)亮亮向老師匯報結果,老師說實驗B反應裝置設計不夠嚴謹,不能充分說明猜想二是正確的,你認為老師判斷的依據(jù)是什么?__________。
(實驗結論)經(jīng)過老師指導,亮亮改進實驗裝置并得到正確結論:過氧化鈉與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水蒸氣都能發(fā)生反應生成氧氣。
(3)根據(jù)實驗的結論,你認為該如何保存過氧化鈉: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4)實驗結束后,若要對實驗B中制取二氧化碳后的廢液中的氯化鈣進行回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同學們在實驗室將5%的NaOH溶液逐滴加入到14g稀硫酸中,邊加邊攪拌,隨著NaOH溶液的不斷加入,溶液pH的變化如圖所示。請回答:
(1)a點溶液中含有的溶質(zhì)有 。
(2)當pH=7時,消耗NaOH的質(zhì)量為 g。
(3)求恰好完全反應時所得溶液中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OH+H2SO4=Na2SO4+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圖像不能正確反映對應變化關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錳中加入過氧化氫溶液 | B加熱一定量的高錳酸鉀固體 | C在一定量 AgNO3和 Cu(NO3)2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鐵粉 | D向 NaOH 溶液中滴加稀鹽酸至過量 |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實驗小組的同學研討初中常見酸、堿、鹽之間的反應關系時,做了如下實驗,實驗中的每一步均有明顯現(xiàn)象,實驗操作及部分現(xiàn)象如下圖所示。
(資料)①CaCl2+Na2CO3=CaCO3↓+2NaCl ②氯化鈣溶液呈中性。
回答下列問題:
(1)氣體D的化學式為_____________。
(2)步驟②的實驗現(xiàn)象為_______________。
(3)E溶液中的溶質(zhì)可能是____________。
(4)B溶液的溶質(zhì)由兩種元素組成,④中產(chǎn)生氣體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
(5)實驗后將盛有C固體燒杯中的上清液取出少量,繼續(xù)加入E溶液,仍有C固體析出,已知A與E中的陽離子相同,則實驗后所得溶液含有的溶質(zhì)為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微粒符號中,對“2”含義的理解正確的是
A.2Cu中的“2”表示2個銅元素
B.中的“2”表示每個亞鐵離子帶有2個單位的正電荷
C.中的“2”表示一個硫化氫分子中含有一個氫分子
D.中化學式上方的“2”表示硫元素為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實驗中,能達到相應實驗目的是
A.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
B.探究鋁、銅、銀的金屬活動性順序
C.證明甲烷中含有氫元素
D.探究質(zhì)量守恒定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