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上海)為了除去氯化鈉樣品中的碳酸鈉雜質(zhì),興趣小組最初設(shè)計了如下的方案并進行實驗.

(1)寫出沉淀A的化學式______.
(2)加入CaCl2溶液后,分離除去沉淀A的實驗操作方法是______.
(3)同學在實驗過程中,又發(fā)現(xiàn)了新的問題:此方案很容易引入新的雜質(zhì),請寫出固體物質(zhì)B的成分______(用化學式表示).
(4)同學繼續(xù)探究后又提出新的方案:將混合物溶解,若滴加鹽酸至不再產(chǎn)生氣體為止,則既能除去Na2CO3雜質(zhì),又能有效地防止新雜質(zhì)的引入.寫出有關(guān)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
【答案】分析:(1)根據(jù)碳酸鈉和氯化鈣的反應原理及生成物進行分析,
(2)根據(jù)過濾是將固體從溶液中分離的一種操作進行分析,
(3)根據(jù)加入的除雜試劑的量以及生成物進行分析,
(4)根據(jù)反應物、生成物書寫化學方程式.
解答:解:(1)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氯化鈉,碳酸鈣難溶于水,故答案為:CaCO3,
(2)加入氯化鈣后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要將沉淀分離出來,需要過濾,故答案為:過濾,
(3)加入的氯化鈣是過量的,反應后的溶液中存在剩余的氯化鈣和反應生成的氯化鈉,故答案為:NaCl、CaCl2
(4)碳酸鈉和鹽酸反應生成水、氯化鈉和二氧化碳,故答案為:Na2CO3+2HCl=2NaCl+H2O+CO2
點評:在做物質(zhì)的除雜題時,要搞清除需要除去的離子,在選擇適當?shù)脑噭⿲⑵涑恋,當加入的試劑的狀態(tài)和雜質(zhì)狀態(tài)相同時,要注意加入量的控制.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08年上海市嘉定區(qū)中考化學二模試卷(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2005?上海)(1)下列原子結(jié)構(gòu)示意圖所表示的元素中,化學性質(zhì)最穩(wěn)定的是______.
A、 B、 C、 D、
(2)從上述元素中,選擇適當?shù)脑亟M成鹽類化合物,其化學式為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08年江西省撫州市金溪中學中考化學模擬試卷(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2005?上海)被稱為“生命之源”的水(H2O)和被稱為“綠色氧化劑”的雙氧水(H2O2),都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通常情況下均為無色液體.在化學實驗開放日,實驗小組的同學用下面的方法鑒別水和雙氧水兩瓶無色液體,請?zhí)顚懹嘘P(guān)內(nèi)容:
實驗步驟實驗現(xiàn)象實驗結(jié)論
①將等體積的兩種無色液體分別加入A、B兩個試管中.
②分別向A、B兩試管中同時加入等質(zhì)量(少量)的二氧化錳,觀察現(xiàn)象.


A試管中無明顯現(xiàn)象

B試管中有氣泡產(chǎn)生


A試管中的無色液體是:
______;
B試管中的無色液體是:
______;
(1)B試管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 2H2O+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07年上海市閔行區(qū)中考化學模擬試卷(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2005?上海)(選作題)為測定某硝酸銀溶液中硝酸銀的含量,取20g 溶液于燒杯中,加入5.5g鹽酸(足量)使溶液中的硝酸銀完全反應,將產(chǎn)生的白色沉淀過濾、洗滌、干燥后,稱量為2.87g.求:
(1)上述20g溶液中AgNO3的質(zhì)量.
(2)在實驗操作中,通常是通過量取液體的體積來取用一定量的液體.查得上述鹽酸在實驗條件下的密度為1.1g/mL,則在本實驗中所用的5.5g 鹽酸的體積是多少毫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05年上海市中考化學試卷(課改區(qū))(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2005?上海)為了研究從長期使用的熱水瓶中倒出的片狀固體(水垢)的成分,學生進行以下探究:
操     作現(xiàn)   象結(jié)   論




水垢變白、變疏松(此處不填)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水垢分解產(chǎn)物中有______(寫化學式)




固體部分溶解,測得PH約為12該濾液呈______性
根據(jù)上述探究,估計此水垢的成分中含有______(寫物質(zhì)名稱).
寫出實驗①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 CaO+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05年上海市中考化學試卷(課改區(qū))(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2005?上海)以拉瓦錫為代表的早期科學家對空氣研究后確認,空氣中約有的氣體比較活潑,能與某些金屬發(fā)生反應,這種氣體可能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