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稀硫酸和硫酸銅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適量鐵粉,使其恰好反應。,.則原混合溶液中硫酸和硫酸銅的質量比為
A.7:80 | B.1:1 | C.7:40 | D.49:80 |
A
解析試題分析:鐵與稀硫酸反應使得加入的固體質量減少,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生成銅,使得加入的固體質量增加,由題目“反應后得到的固體質量與所加鐵粉質量相等”知:與稀硫酸、硫酸銅反應的鐵的質量總和和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生成的銅的質量相等。
全題假設反應生成銅64g.。
1.根據(jù)下列化學方程式可求出與硫酸銅反應掉的鐵的質量X,硫酸銅的質量Y
Fe+CuSO4=Cu+FeSO4
56 160 64
X Y 64g
X =56g Y=160g
2.由此可知:與稀硫酸反應的鐵的質量為64-56=8g,再根據(jù)下列化學方程式可計算出稀硫酸的質量M
Fe+H2SO4=FeSO4+H2↑
98
8g M
M=14g
3.所以原混合溶液中硫酸和硫酸銅的質量比為14:160,即7:80,所以A正確。
考點: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6分)某含有雜質的CaCO3固體(雜質不溶于水,也不與酸反應),老師安排同學做測定該固體混合物中CaCO3質量分數(shù)的實驗.利用電子天平測定的有關實驗數(shù)據(jù)如下表:
稱量項目 | 質量/g |
雜質和 CaCO3的混合物 | 10.00 |
錐形瓶+稀鹽酸(適量) | 141.20 |
錐形瓶+稀鹽酸+雜質和CaCO3的混合物 (反應開始后15秒) | 149.20 |
錐形瓶+稀鹽酸+雜質和CaCO3的混合物 (反應開始后35秒) | 149.00 |
錐形瓶+稀鹽酸+雜質和CaCO3的混合物 (反應開始后55秒) | 149.0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在CO、CO2混合氣體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為64%。將該混合氣體5g通過足量的灼熱氧化銅,充分反應后,氣體再全部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的質量是
A.5g | B.10g | C.15g | D.20g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根據(jù)右圖所提供的信息,下列對該袋食鹽的判斷不正確的是
A.該食鹽中氯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最大 |
B.每袋食鹽中碘元素的質量為10 mg |
C.每袋食鹽中含碘酸鉀的質量約為16.9 mg |
D.若僅靠該鹽補充碘,成人每天需攝入該食鹽5 g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在天平兩邊各放一只盛有等質量的相同溶質質量分數(shù)的稀硫酸的燒杯,把天平調(diào)至平衡,然后在左邊燒杯中放入3.3克鋁粉,為使天平平衡,向右邊的燒杯中應加入鎂粉的質量可能是( )
A.6.6克 | B.3.3克 | C.3.2克 | D.2.4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煅燒石灰石可制得氧化鈣(假設石灰石中的雜質不參與反應,且不含鈣、碳元素).測得煅燒后剩余固體中鈣元素與碳元素的質量比為20:3.則已分解的碳酸鈣占原碳酸鈣的質量分數(shù)為( )
A.40% | B.60% | C.30% | D.5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鈣是維持人體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元素。鈣爾奇是常用的補鈣劑,主要成分是CaCO3,鈣爾奇每片2.0g。取1片鈣爾奇,放入盛有10g稀鹽酸的燒杯中,其中碳酸鈣跟鹽酸恰好完全反應(其它成分與鹽酸不反應)。燒杯內(nèi)物質質量變?yōu)?1.34g。試計算:
(1)反應產(chǎn)生二氧化碳 g,是 mol;
(2)每片鈣爾奇中含碳酸鈣 mol;
(3)服用鈣爾奇通常一日2次,每次1片。則每人每天攝入鈣元素的質量為 g。
(4)根據(jù)化學方程式列式計算上述反應所用稀鹽酸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精確到0.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計算題
(7分)某興趣小組在實驗室發(fā)現(xiàn)一瓶敞口久置的氫氧化鈉和一瓶未標濃度的稀鹽酸。為測定氫氧化鈉的變質情況和稀鹽酸的濃度,他們?nèi)?.3g變質的氫氧化鈉樣品于錐形瓶中,加人50g水,充分溶解,再向錐形瓶中滴加未知濃度的稀鹽酸。實驗測得加入稀鹽酸的質量與錐形瓶中物質的質量關系如下圖所示。
求:(1)9.3g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
(2)未知濃度的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