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同學取了一瓶井水進行實驗,請你和他一起完成實驗報告:
(1) 用燒杯分別取少量井水和蒸餾水,加入適量                 ,攪拌。發(fā)現(xiàn)蒸餾水中泡沫多、井水的泡沫少。結(jié)論:井水是硬水。
(2) 生活中常用           的方法軟化井水,發(fā)現(xiàn)有難溶于水的固體生成。
(3) 過濾后,把得到的難溶固體置于試管中,加入過量的鹽酸,固體溶解并有氣泡生成,其沉淀可能含有         
 肥皂水   加熱/煮沸    CaCO3
 
試題分析:根據(jù)實驗結(jié)論可知(1) 用燒杯分別取少量井水和蒸餾水,加入適量肥皂水,現(xiàn)蒸餾水中泡沫多、井水的泡沫少。結(jié)論:井水是硬水。(2) 生活中常用加熱或煮沸的方法軟化井水;(3) 過濾后,把得到的難溶固體置于試管中,加入過量的鹽酸,固體溶解并有氣泡生成,說明含有碳酸根離子,其沉淀可能含有難溶性的碳酸鹽,碳酸鈣。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實驗方法錯誤的是( 。
A.用肥皂水鑒別硬水和軟水
B.用澄清的石灰水檢驗二氧化碳
C.用灼燒的方法鑒別羊毛和滌綸
D.用燃著的木條伸入集氣瓶內(nèi)檢驗氧氣是否集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2010年上海世博會吉祥物“海寶”的主形態(tài)是水,水是生命的源泉,你了解嗎?
(1)水是有______組成的;水中這兩種元素的質(zhì)量比為______化合價是______.
(2)右圖是電解水過程中水分子分解過程示意圖
根據(jù)圖中的信息可以知道,化學變化是______的過程,在電解水的過程中不變的微粒是______(填序號)
①氫原子②氧原子③水分子
(3)請用下列所給物質(zhì),按要求各寫出一個與水有關(guān)的化學方程式
備選物質(zhì)二氧化碳、氧化鈣、氫氣、甲烷、氧氣
①有水參加的化合反應______
②有水產(chǎn)生的化學反應______
(4)自然界的水中含有多種雜質(zhì),通常是硬水.可用______(填物質(zhì)名稱)鑒別和軟水,可用______的方法除去水中的不溶性雜質(zhì)
(5)保定市是嚴重缺水地區(qū),請你從防止水污染,節(jié)約用水等方面寫出一條自己力所能及的具體做法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實驗方法無法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
A.用肥皂水鑒別硬水和軟水
B.用適量氯化鈣溶液除去氫氧化鈉中混有的少量碳酸鈉
C.可用水鑒別氫氧化鈉和硝酸銨兩種白色固體
D.用紫色石蕊試液鑒別稀硫酸和蒸餾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凈化水的操作中,可以降低水的硬度的是(  )
A.過濾B.蒸餾C.吸附沉淀D.靜置沉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用下圖的簡易凈水器處理河水,下面對該凈水器分析正確的是
A.能殺菌消毒B.能把硬水變?yōu)檐浰?/td>
C.能得到純水D.活性炭主要起吸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對某一主題知識歸納,正確的一組是(     )
A.生活常識
B.物質(zhì)鑒別
硬水與軟水——觀察顏色區(qū)別
人體缺鈣元素——甲狀腺腫大
食鹽與亞硝酸鈉——品嘗味道
氮氣與二氧化碳——燃著的木條
C.安全常識
D.“一定”與“不一定”
長時間堆放的柴草——要不時翻動
進入陌生的溶洞前——先做燈火實驗
有鹽和水生成的反應一定是中和反應
濃溶液一定是飽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飽和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21世紀是海洋開發(fā)與利用的世紀,我國的規(guī)劃確立了“藍色經(jīng)濟”發(fā)展戰(zhàn)略,海洋化學資源的綜合利用將是重點發(fā)展領(lǐng)域之一。
(1)海水淡化:蒸餾法淡化海水是利用海水中各成份的            不同分離出淡水;      
(2)制鹽:①制粗鹽。從鹵水中提取粗鹽用的結(jié)晶方法是              。②粗鹽純化。粗鹽中含有泥沙、硫酸鎂、氯化鈣等雜質(zhì)。將粗鹽溶于水,首先通過     操作除去泥沙。
(3)制堿:氨堿法制純堿的流程圖如下:

完成圖中“(   )”的內(nèi)容:①           ;②           ;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方法能夠用來區(qū)別硬水和軟水的是
A.觀察顏色B.加入明礬C.溶解食鹽D.加入肥皂水攪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