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為銅片A的系列變化,下列推斷不正確的是( )
A. 銅片表面上的黑色物質(zhì)是CuO
B. 方法1發(fā)生的反應類型是置換反應
C. 方法2中現(xiàn)象為銅片上的黑色物質(zhì)逐漸溶解,溶液變?yōu)樗{色
D. 若方法1、方法2均完全反應,則銅片A、B、C的質(zhì)量相等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人教版2018屆九年級下冊化學同步課時練習:9.2 溶解度 題型:填空題
下表是氯化鈉和硝酸鉀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根據(jù)此表回答
溫度/℃ | 20 | 30 | 40 | 50 | 60 | |
溶解度/g | NaCl | 36.0 | 36.3 | 36.6 | 37.0 | 37.3 |
KNO3 | 31.6 | 45.8 | 63.9 | 85.5 | 110 | |
(1)6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___________g。
(2)在3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為_________g,100g水中加入50g硝酸鉀,充分攪拌后得到的溶液質(zhì)量為________g。
(3)欲從海水中獲得氯化鈉晶體,應采取________方法。
(4)由表中數(shù)據(jù)分析可知,硝酸鉀和氯化鈉在某一溫度時具有相同的溶解度x,則x的取值范圍是___________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定遠縣、明光市2018屆九年級年級上學期期末聯(lián)考化學試卷 題型:綜合題
根據(jù)所學的化學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回答下列問題。
(1)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質(zhì)是_____;
(2)鐵在潮濕的空氣中易生銹,鐵銹的主要成分是_____(填化學式),要防止洗完后的鐵鍋生銹,合理的做法是_____;
(3)相對分子質(zhì)量最小的氧化物是_____;
(4)天然氣是現(xiàn)在常用燃料之一,寫出天然氣主要成分燃燒的化學方程式:_____;以壓縮天然氣代替汽油作汽車燃料的主要優(yōu)點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7-2018學年山東省高密市九年級(上)期末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右圖是某同學探究燃燒條件的改裝裝置,往燒杯中加入下列哪種物質(zhì),能引起白磷燃燒的是
A.硝酸銨 B.氫氧化鈉 C.蔗糖 D.食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7-2018學年山東省高密市九年級(上)期末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2017年6月5日是世界環(huán)境日,中國主題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一種健康、環(huán)保的生活理念.下列行為中符合該理念的是( )
A.就地焚燒秸稈,增加田間肥料 B.燃放煙花爆竹,增強節(jié)日氣氛
C.將實驗后的廢液直接倒入水池中 D.盡量選擇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北京市2018屆九年級中考化學專題復習:金屬的化學性質(zhì) 題型:單選題
下列反應中,不屬于置換反應的是( )
A.Cl2+2NaBr═2NaCl+Br2
B.2Mg+CO22MgO+C
C.2Na+2H2O═2NaOH+H2↑
D.2Na2O2+2H2O═4NaOH+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北京市2018屆九年級中考化學專題復習:酸和堿 題型:填空題
請從下列物質(zhì)中選擇填空(填字毋序號)
A.鹽酸 B.二氧化碳 C.水 D.氫氧化鈣
(1)最常見的溶劑是 ;
(2)可用于滅火的氣體是 ;
(3)可用于清除鐵銹的是 ;
(4))溶液的pH值大于7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黑龍江省雞西市九年級下化學模擬試卷 題型:簡答題
(10大連52).冬季可用煤爐取暖,分析下列做法或現(xiàn)象中的原理。
⑴生煤爐時,需先引燃木材。
⑵開始時煤燃燒較弱,過一會變得劇烈。
⑶煤層上方有時會出現(xiàn)藍色火焰。
⑷用扇子扇爐火,越扇越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北京市2018屆九年級中考化學專題復習:酸、堿的化學性質(zhì) 題型:單選題
小王同學往廚房的純堿(Na2CO3)中滴加白醋,發(fā)現(xiàn)有氣體生成。已知白醋里含3%~5%的醋酸(CH3COOH),醋酸與鹽酸的化學性質(zhì)相似,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白醋里含有氫離子 B. 生成的氣體是二氧化碳
C. 白醋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 D. 白醋與純喊的反應屬于中和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