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同學 | 乙同學 | 丙同學 | |
實驗方案 | 測溶液pH | 滴加無色酚酞溶液 | 滴加BaCl2溶液 |
實驗操作 | |||
實驗現(xiàn)象 | 試紙不變色,對比標準的比色卡,pH=7 | 溶液變紅 | 產(chǎn)生白色沉淀 |
實驗方程式 | Na2CO3+BaCl2=BaCO3↓+2NaCl | ||
實驗結論 | 甲同學猜想成立 | 乙同學猜想成立 | 丙同學猜想成立 |
分析 這個題目更側重是方案的結論的評價,也就是結論和實驗現(xiàn)象的印證是否科學.考慮這樣的問題要結合實驗以及對應的原理,結合結論是否唯一來進行.
甲同學的實驗時用測定pH的方法,而題目提示信息中有氯化鈉的也是pH等于7,那么甲得出的結論就值得懷疑,所以單純pH無法下結論.
乙同學的方法測試酸堿性,而氫氧化鈉和碳酸鈉都是堿性的,也不具有唯一性.
丙同學借助氯化鋇檢驗碳酸根離子,而硫酸根離子也會有對應的現(xiàn)象,所以結論也是不唯一的,所以要進一步完善方案.
解答 解:
根據(jù)化學式含有Na,可知一定是含有鈉元素的化合物所以還可能為NaCl、NaClO等(合理即可,鈉的下標可以不是1)
甲同學的實驗時用測定pH的方法,而題目提示信息中有氯化鈉的也是pH等于7,那么甲得出的結論就值得懷疑,所以單純pH無法下結論.如果想進一步確定甲成立,可以考慮在中性的情況下加入氯化鋇溶液,生成白色沉淀,這樣就在現(xiàn)有情況下可以得到結論.
乙同學的方法測試酸堿性,而氫氧化鈉和碳酸鈉都是堿性的,也不具有唯一性,可以繼續(xù)采取加入鹽酸觀察是否有氣泡來進一步完善方案.
丙同學借助氯化鋇檢驗碳酸根離子,而硫酸根離子也會有對應的現(xiàn)象,所以結論也是不唯一的,所以要進一步完善方案,可以采取在現(xiàn)有方案的基礎上繼續(xù)加入硝酸或者鹽酸觀察沉淀是否消失或者生成氣體,也可以取原藥品直接加入硝酸或者鹽酸觀察是否有氣泡生成.
故答案為:NaCl;=;產(chǎn)生白色沉淀;Na2CO3+BaCl2=BaCO3↓+2NaCl;氯化鈉也顯中性,pH等于7;繼續(xù)向沉淀中加入硝酸沉淀溶解,或者直接向原溶液加入稀鹽酸,有氣泡生成
點評 實驗設計要考慮結論和現(xiàn)象是否一一對應,也就是結論是否科學,結論的唯一性.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在人類食物所供給的總能量中,有60%-70%來自于油脂 | |
B. | 白糖、冰糖、紅糖的主要成分就是蔗糖 | |
C. | 很多食品發(fā)生霉變后,滋生的黃曲霉菌有很強的毒性 | |
D. | 糖類是人類食物的主要成分,是由C、H、O三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實驗編號 | 試劑 | 前10 min內(nèi)產(chǎn)生的 氫氣體積(mL) | |
鋅的純度 | 稀硫酸的體積和濃度 | ||
a | 純鋅 | 30 mL 30% | 564.3 |
b | 含雜質的鋅 | 30 mL 30% | 634.7 |
c | 純鋅 | 30 mL 20% | 449.3 |
d | 純鋅 | 40 mL 30% | 602.8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選項 | 化學反應方程式 | 反應類型 |
A紅磷在空氣中燃燒 | 4P+5O2═2P2O5 | 氧化反應 |
B氧化銅放入稀鹽酸中 | CuO+2HCl═CuCl+H2O | 復分解反應 |
C煤爐上方產(chǎn)生淡藍色火焰 | 2CO2+C$\frac{\underline{\;點燃\;}}{\;}$2CO | 化合反應 |
D過氧化氫分解制氧氣 | 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 分解反應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霧霾的罪魁禍首是PM2.5,PM2.5產(chǎn)生原因之一是化石燃料燃燒和揚塵等 | |
B. | PM2.5防護口罩使用了活性炭,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 |
C. | 少開私家車,多走路等措施能緩解霧霾天氣 | |
D. | 除霧霾外,人為大量排放CO2形成的酸雨也是一種空氣污染現(xiàn)象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一個二氧化碳分子比一個一氧化碳分子多一個氧原子 | |
B. | CO2可用于光合作用,CO可用于人工降雨 | |
C. | CO2能溶于水,CO難溶于水 | |
D. | CO2會造成溫室效應,CO易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引起中毒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