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宏觀、微觀和符號之間建立聯系是化學學科的待點。甲、乙、丙、丁、戊五種物質,它們的部分化學式和微觀示意圖分別列于下表中。
物質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微觀示意圖 | |||||
化學式 |
(1)用符號表示2個丁分子______,五種物質中,屬于氧化物的是______用化學式表示;
(2)工業(yè)上生產氫氣的方法之一是利用甲、乙兩種物質在高溫、高壓下生成丙和丁。而得到的丙物質又會隨即與乙物質發(fā)生反應,生成丁和戊。通過這一系列反應,參加反應的甲和得到的丁質量比為______。
【答案】2H2 H2O、CO、CO2 2:1
【解析】
每個甲烷分子由1個碳原子、4個氫原子組成,故“”表示碳原子,“”表示氫原子,每個水分子由2個氫原子,1個氧原子組成,故“”表示氧原子,每個丙分子由1個碳原子和1個氧原子組成,故丙為一氧化碳,每個丁分子由2個氫原子組成,故丁為氫氣,每個戊分子由1個碳原子、2個氧原子組成,故戊為二氧化碳。
(1)由圖示可知,每個丁分子中含有2個氫原子,故丁分子為氫分子,分子用化學式表示,多個分子就是在化學式前面加上相應的數字,故2個丁分子表示為:2H2;
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元素為氧元素的化合物,觀察四種物質的化學式可知:乙是H2O(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丙是CO(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組成)、戊是CO2(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組成),它們都符合氧化物的特點,屬于氧化物,故填:H2O、CO、CO2;
(2)依據信息“甲、乙兩種物質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反應生成丙和丁。而得到的丙物質又會隨即與乙物質發(fā)生反應,生成丁和戊”可知該過程包含如下反應:、;故反應中甲烷和氫氣的分子個數比是1:4,則其質量之比是16:8=2:1。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明同學在一次實驗中將氯化鈉溶液加入到稀硫酸(H2SO4) 中沒有觀察到明顯現象,而將混合溶液加熱一段時間后,意外地聞到刺激性氣味。
[提出問題]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是什么?
[猜想與假設]猜想1:可能是二氧化硫;
猜想2:可能是氯化氫;
猜想3:可能是氨氣。依據質量守恒定律,可判斷猜想_____________不合理。
[查閱資料]①SO2和CO2的化學性質相似,都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氯化氫不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②SO2、CO2 和HCI的水溶液都顯酸性,石蕊遇到酸性溶液變紅。
(1)寫出二氧化碳與石灰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2)如圖1,將兩支大小相同的收集滿SO2和CO2的試管同時倒立于水槽中,一段時間后, 實驗現象如圖所示,說明在相同條件下的溶解性:SO2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或“<”) CO2。
[實驗探究]如圖2,小明將產生的氣體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觀察到______________,于是他認為猜想2正確。小麗認為小明的結論不科學,原因是_____________。
[實驗改進]請你利用提供的試劑,設計實驗確認猜想2正確。
試劑:稀硫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鈉溶液、硫酸銅溶液、紫色石蕊溶液。
實驗操作 | 實驗現象 | 結論 |
如圖,將產生的氣體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猜想2成立 |
[拓展應用]實驗室可用氯化鈉和硫酸反應制取氯化氫氣體,已知氯化氫氣體極易溶于水,請推測實驗室制取氯化氫氣體最適宜的方法為___________(填字母)
A加熱氯化鈉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物
B加熱氯化鈉固體和稀硫酸的混合物
C加熱氯化鈉固體和濃硫酸的混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圖中的A~H是初中化學常見的化合物,且分別是由H、O、S、Na、Ca、Cu中的兩種或三種元素組成的。其中B、E是氧化物,E中兩種元素質量之比為2:3,C、 F、H為相同類別的化合物,F易溶于水并放出大量的熱。G的溶液呈藍色,圖中“一”表示兩端的物質間能發(fā)生化學反應:“→”表示物質間存在轉化關系,部分反應物、生成物或反應條件已略去.
(1)G的化學式為_______。
(2)寫出E和F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
(3)寫出G和H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其基本反應類型為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三種固體物質a、b、c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a和c的溶解度相等
B. t2℃時,將30g 固體a加入到50g水中完全溶解
C. a中混有少量b時可采取降溫結晶的方法提純得到a
D. 將t2℃時,a、b、c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降溫至t1,所得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大小關系為b>a=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化學興趣小組進行草酸亞鐵晶體(FeC2O42H2O)分解的實驗探究。
(猜想)草酸亞鐵晶體分解會產生 CO、CO2 和 H2O 三種氣體。
(實驗方案)按照上圖裝置進行實驗(夾持裝置未畫出)。
(問題討論)
(1)實驗開始前需要先鼓入一段時間的 N2,該操作的目的為________________;
(2)C 中氫氧化鈉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E 中堿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結果分析)
(4)定性
①證明分解產物中存在 CO 的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明認為應增加 H 裝置,則 H 裝置應放在____________兩個裝置之間,若觀察 到____________,則證明有水生成;
(5)定量分析(假定每一步反應進行完全):取 3.6g 草酸亞鐵晶體進行上述實驗,測得裝置A 硬質玻璃管中殘余1.44g 黑色固體FeO,裝置F 中硬質玻璃管固體質量減輕0.32g,則草酸亞鐵晶體(FeC2O42H2O)分解得到的 CO 的質量為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評價)
(6)從環(huán)保角度考慮,該套實驗裝置的明顯缺陷是_______________;
(7)文獻顯示,FeC2O42H2O 受熱分解時,固體的質量隨溫度變化的曲線如下圖所示,寫出加熱到 400℃ 時,FeC2O42H2O 受熱分解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根據圖像,若有3.6gFeC2O42H2O 在敞口環(huán)境中充分加熱,最終得到紅棕色固體 1.60g, 則該物質的化學式為____________。由此,你認為進行該實驗需要注意的事項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A、B、C、D、E是中學化學中常見的物質,且這五種物質都含有一種相同的元素,其中只有B是單質,其他的都是化合物。它們之間的轉化關系如圖所示,“”表示轉化關系,請回答:
(1)若E物質是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請寫出由C生成D的化學方程式:______。
(2)若C物質能用來改良酸性土壤,則E物質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氫氧化鈣和氫氧化鈉都是常用的堿。
(1)氫氧化鈣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中都含有大量的_____(填離子符號),所以化學性質相似。
(2)請寫出氫氧化鈣溶液與下列物質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①與鹽酸反應:_____;
②與碳酸鈉溶液反應:_____;
③與二氧化碳反應:_____。屬于堿的共同性質的是_____(填編號)。
(3)氫氧化鈉長期露置于空氣中容易變質,所以NaOH要密封保存。如圖表示一瓶完全變質的NaOH溶液,在變質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離子,請寫出每種圖形代表的離子(填離子符號)。
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用化學用語表示:
①2個氫原子______________。
②氫氧化鈉中的陰離子_________________。
③標出氧化鐵中鐵元素的化合價________________。
④保持水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探究小組的同學通過查閱資料得知:在加熱條件下,鎂不僅能與水反應,還能與氯化銨溶液反應。小組同學對此產生興趣,他們將砂紙打磨過的鎂條加入氯化銨溶液中并加熱,迅速產生大量氣體。為確定生成氣體的成分,他們進行如下探究:
[查閱資料]
(1)鎂與氯化銨溶液反應生成兩種氣體,每種氣體只含有氮、氫兩種元素中的一種或兩種。
(2)鎂與水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生成氫氧化鎂和氫氣。
(3)氨氣是一種極易溶于水的氣體,能與酸反應。
[提出問題]該氣體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猜想一:H2和N2
猜想二:N2和NH3
猜想三:_____
[進行實驗]
步驟一:小組的同學聞氣體氣味,發(fā)現該氣體有刺激性氣味。則猜想_____不成立。
步驟二:同學們把產生的氣體通入盛有水的A裝置中除去____,再將剩余氣體依次通入B、C、D裝置中,一會兒后,加熱試管中的氧化銅,觀察到B中溶液不變色,C中無明顯現象,D中黑色粉末變成紅色固體,試管口有小水珠。裝置D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
[得出結論]猜想______成立。
[拓展延伸]經過討論,小華同學認為用點燃的木條檢驗氣體的方法代替裝置D也能達到相同的探究目的。你認為是否可行?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