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下列除去雜質的方法錯誤的是(括號內(nèi)的物質為雜質)( �。�
A.CO2(CO):通過的灼熱的氧化銅B.N2(O2):通過灼熱銅網(wǎng)
C.CaCl2(CaCO3):溶解、過濾、蒸發(fā)D.H2(CO2):通過濃氫氧化鈉溶液

分析 根據(jù)原物質和雜質的性質選擇適當?shù)某s劑和分離方法,所謂除雜(提純),是指除去雜質,同時被提純物質不得改變.除雜質題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①加入的試劑只能與雜質反應,不能與原物質反應;②反應后不能引入新的雜質.

解答 解:A、CO能與灼熱的氧化銅反應生成銅和二氧化碳,能除去雜質且沒有引入新的雜質,符合除雜原則,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正確.
B、氧氣通過灼熱的銅網(wǎng)時可與銅發(fā)生反應生成氧化銅,而氮氣不與銅反應,能除去雜質且沒有引入新的雜質,符合除雜原則,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正確.
C、氯化鈣易溶于水,CaCO3難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過濾、蒸發(fā)的方法進行分離除雜,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正確.

D、CO2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H2不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應再進行干燥,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錯誤.
故選:D.

點評 物質的分離與除雜是中考的重點,也是難點,解決除雜問題時,抓住除雜質的必需條件(加入的試劑只與雜質反應,反應后不能引入新的雜質)是正確解題的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4.2015年10月5日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因創(chuàng)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而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中國人.屠呦呦從古代文獻“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記載中受到啟發(fā),認為傳統(tǒng)的高溫水煎使青蒿素失去活性而分解,提出用乙醚(結構如圖所示)低溫溶解提取,這是當時獲得青蒿粗提物的關鍵.據(jù)此回答問題.
(1)在青蒿素提取過程中,發(fā)生化學變化的步驟是D(填字母).
A.冷水浸泡青蒿   B.將青蒿絞汁   C.乙醚低溫溶解提取   D.青蒿素受熱分解
(2)乙醚的化學式是C4H10O.其相對分子質量為74.
(3)148g乙醚中含有32g氧元素(結果精確到0.1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2015年8月12日濱海新區(qū)某處的爆炸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和財產(chǎn)損失,下列處理事故的方法中正確的是(  )
A.家用電器著火,用水撲滅
B.檔案資料著火,可用液態(tài)二氧化碳撲滅
C.室內(nèi)起火,迅速打開所有門窗通風
D.濃硫酸沾在皮膚上,立即用大量水沖洗,再涂上少量氫氧化鈉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2.化學就在我們身邊,請用所學的化學知識填空.
(1)兩個磷原子2P;氧化鋁中鋁元素的化合價為+3價.
(2)在石灰水中滴加石蕊試液變藍,因為石灰水中含有OH-(填粒子符號)
(3)廣州白云機場新航站樓使用了鋼架結構.
①鋼屬于混合物(填“純凈物”或“混合物”)
②鐵銹蝕是鐵與空氣中的水蒸氣和O2(填化學式)等物質共同作用的結果,寫出一種日常生活中防止鐵制品生銹的方法在金屬表面刷油漆或涂油等.
③如圖中,可表示金屬鐵的是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下列各組物質中,在通常情況下不能發(fā)生化學反應的是( �。�
A.氯化鈉溶液和硝酸銀溶液B.氫氧化鎂與稀鹽酸
C.碳酸鈉溶液與硝酸鉀溶液D.鐵和硫酸銅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9.要生產(chǎn)1000t含雜質3%的生鐵,需要含F(xiàn)e2O390%的鐵礦石1540t(保留整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6.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后,對回收的鹽酸和氧化鈣混合溶液(不考慮其他雜質)進行了以下實驗:取100g該溶液于燒杯中,滴入40g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21.2%的碳酸鈉溶液,充分反應后過濾,滴入碳酸鈉溶液質量與生成沉淀質量的關系如圖所示.求:
(1)所取100g混合溶液中氯化氫的質量分數(shù);
(2)實驗結束后,將過濾所得的溶液蒸干,得到固體的質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將6g生鐵放入盛有196g的5%硫酸溶液的燒杯中充分反應,若它們恰好反應,求:
(1)反應生成氫氣質量是多少?
(2)生鐵中鐵的質量分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4.大自然中學化學老師在復習微觀模擬專項時,讓學生畫出過量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的微觀模擬過程,如圖是琳琳同學的微觀模擬圖,試回答下列問題:

(1)思思同學認為琳琳畫的微觀模擬圖有問題,將其進行了更正,請將思思的更正填在框內(nèi),其更正的依據(jù)是質量守恒定律;
(2)更正后,乙到丙的反應實質為每一個氯原子和一個氫原子構成一個氯化氫分子;
(3)更正后,此反應的反應物質是氫氣、氯氣;從微觀角度解釋其原因是在點燃的條件下,氫分子分解成氫原子,氯分子分解成氯原子,每一個氫原子和一個氯原子重新組合成一個氯化氫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