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硫基丙醇是醫(yī)療上用于治療砷中毒的藥物,化學式為C3H8S2O,可進行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下列關于C3H8S2O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 | 二硫基丙醇由四種元素組成 |
| B. | 二硫基丙醇中氫元素的質量分數最大 |
| C. | 二硫基丙醇中有3個碳原子 |
| D. | 二硫基丙醇中碳、氫、氧、硫元素的質量比為3:8:2:1 |
化學式的書寫及意義;元素質量比的計算;元素的質量分數計算.. | |
專題: | 化學用語和質量守恒定律. |
分析: | A、根據二硫基丙醇化學式的含義進行分析判斷. B、根據化合物中元素的質量分數=×100%,進行分析判斷. C、根據二硫基丙醇的微觀構成進行分析判斷. D、根據化合物中各元素質量比=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原子個數之比,進行分析判斷. |
解答: | 解:A、二硫基丙醇是由碳、氫、硫、氧四種元素組成的,故選項說法正確. B、二硫基丙醇中碳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之和為12×3=36,氫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之和為1×8=8,硫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之和為32×2=64,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之和為16,硫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之和最大,則硫元素的質量分數最高,故選項說法錯誤. C、二硫基丙醇是由二硫基丙醇分子構成的,1個二硫基丙醇分子中含有3個碳原子,故選項說法錯誤. D、二硫基丙醇中碳、氫、氧、硫元素的質量比為(12×3):(1×8):(32×2)(16×1)≠3:8:2:1,故選項說法錯誤. 故選:A. |
點評: | 本題難度不大,考查同學們結合新信息、靈活運用化學式的含義與有關計算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有關實驗現象的描述正確是( )
A. 鐵絲在氧氣中燃燒時,劇烈燃燒,產生白色火焰
B. 磷在空氣中燃燒時, 發(fā)出紫藍色火焰。生成無色無味氣體
C. 鎂帶在空氣中燃燒時,生成白色的氧化鎂
D.在點燃的蠟燭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燒杯,燒杯內壁有水霧出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關于“舌尖上的化學”,下列說法不科學的是( 。
| A. | 為了身體健康,必須均衡膳食 |
| B. | 為預防缺碘性疾病,可食用適量海帶 |
| C. | 使用鐵鍋做飯,有益于健康 |
| D. | 兒童補鈣,多多益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有關物質燃燒現象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 A. | 鐵絲在空氣中燃燒:火星四射,生成紅色固體 |
| B. | 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發(fā)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
| C. | 鎂條在空氣中燃燒:發(fā)出耀眼的白光,只生成一種黑色同體 |
| D. | 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發(fā)出白光,生成大量的白色煙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方法,如圖是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實驗的三套裝置圖,請結合圖示回答有關問題.
(1)按裝置一所示進行實驗,紅磷在瓶內燃燒時,如果止水夾未夾緊,會導致測定結果 (填“偏小”、“不變”或“偏大”).若將紅磷換成木炭,實驗不能達到目的,原因是 .
(2)用裝置二進行實驗(已知:銅在加熱時可以與氧氣反應,生成固體氧化銅)得到如下實驗數據,完成下表:
硬質玻璃管中空氣的體積 | 反應前注射器中空氣體積 | 反應后注射器中氣體體積 | 實驗測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
25mL | 15mL | 9mL | 15% |
裝置二和裝置三中氣球的位置不同, (填“裝置二”或“裝置三”)更合理,理由是 .
(3)若用裝置二實驗測得的結果偏。ㄑ鯕獾捏w積分數小于21%),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列舉兩條)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現有如下儀器:
選擇需用到的儀器的名稱填在下列空格中(每次只使用一種必須儀器)
①取用粉末狀固體常用 ②量取10mL液體藥品用
③稱量18.8g的食鹽用 ④給固體藥品加熱用
⑤制作過濾器用到的是 ⑥吸取和滴加少量液體時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邏輯推理是化學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方法,以下推理正確的是 ( )
A、化合物都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一定是化合物。
B、單質都是由一種元素組成的,所以,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一定是單質。
C、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屬于化學變化,所以,化學變化一定有新物質生成。
D、金屬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數一般少于四個,最外層電子數少于四個的原子一定是金屬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