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題目】結合所學,請根據下列實驗裝置圖回答問題。

1)實驗室用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應選用的發(fā)生裝置是_______ (填字母序號),寫出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______ 。

2)若要收集較為純凈的氧氣最好選用的收集裝置為______ ,若用該裝置收集的氧氣不純,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3)甲烷在實驗室里可用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氣法進行收集,試推測該氣體具有的性質______

【答案】B 過氧化氫+氧氣 C 過早收集氣體,沒有等到氣泡連續(xù)均勻放出時就開始收集或集氣瓶內沒有灌滿水 不溶于水且不與水反應,密度比空氣小且不跟空氣中的成分反應

【解析】

1)實驗室用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選擇固液不加熱型發(fā)生裝置,應選用的發(fā)生裝置是B,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做催化劑的條件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氣,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過氧化氫+氧氣。

2)若要收集較為純凈的氧氣最好選用排水集氣法,收集裝置為C,若用該裝置收集的氧氣不純,其原因可能是過早收集氣體,沒有等到氣泡連續(xù)均勻放出時就開始收集或集氣瓶內沒有灌滿水。

3)甲烷在實驗室里可用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氣法進行收集,可推測甲烷具有的性質有不溶于水且不跟水反應,密度比空氣小且不跟空氣中的成分反應。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小剛收集到一瓶渾濁的河水,他要模擬自來水廠的凈水過程,最終制成蒸餾水,其實驗過程如下所示。請回答以下問題:

1A物質的名稱是_____,操作①的名稱是_____,若經過操作①后,所得液體C中仍有渾濁,其原因可能是_____;

2)操作②的目的是除去水中的異味、色素,應選用_____(填物質名稱),該過程主要是_____變化(填物理化學);

3)小剛取少量液體D于試管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蕩,發(fā)現(xiàn)有較多浮渣產生,說明液體D_____水,操作③中,棄去開始餾出的部分液體的原因_____。經過操作③以后,小剛重復上述實驗,他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合成氨是人類科學技術上的一項重大突破,對社會發(fā)展與科技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合成氨工藝的主要流程如圖(氨氣NH3)

(1)合成氨氣的反應必須在高溫、高壓、催化劑條件下進行,該反應的符號表達式是:____,屬于_________(填基本反應類型)反應,該反應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__(填寫化學符號)

(2)生產過程中可重復使用的物質是___________(填化學式)。

(3)根據表中的數據回答問題

物質

H2

N2

O2

NH3

沸點/(1.01×105Pa)

﹣252

﹣195.8

﹣183

﹣33.35

1.01×105Pa時,欲將NH3N2H2分離,最好將溫度控制在_______之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興趣小組為驗證質量守恒定律,做了鎂條在空氣中燃燒的實驗。

1)請寫出鎂條與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

2)小明認為根據質量守恒定律,燃燒產物的質量應大于反應物鎂條的質量。鎂條完全燃燒后,稱量發(fā)現(xiàn)石棉網上的燃燒產物質量反而比反應前鎂條質量小,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

3)小紅按圖1裝置改進實驗,驗證了質量守恒定律,卻發(fā)現(xiàn)產物中還有一些黃色固體。

(提出問題)黃色固體是什么呢?

(查閱蜜料)①氧化鎂為白色固體。

②鎂條能在氮氣中燃燒生成黃色的氮化鎂(Mg3N2)固體。

③氮化鎂可與水反應生成氨氣,氨氣能使酚酞溶液變紅。

(做出猜想)黃色固體為Mg3N2

(實驗探究)按照圖2所示,取燃燒產物于燒杯B中,加入適量水,然后用大燒杯罩住小燒杯AB。觀察到________現(xiàn)象,得出結論是燃燒產物中含Mg3N2。

(反思與交流)空氣中N2的含量遠大于O2的含量,而鎂條在空氣中燃燒生成的MgO卻遠多于Mg3N2,請給出合理的解釋________

(拓展延伸)

為了證明鎂可在氮氣中燃燒生成氮化鎂,小紅又設計了如下方案進行驗證.

步驟①:用盛水的水槽,無底的廢廣口瓶、燃燒匙、蒸發(fā)皿、橡皮塞等裝配如圖3所示的裝置;另準備一只有一根銅絲穿過的橡皮塞,銅絲末端固定一根鎂條。

步驟②:引燃燃燒匙中足量的紅磷,塞好橡皮塞;待充分冷卻,觀察到廣口瓶內水面上升。

步驟③:往水槽中加水使廣口瓶內外水面相平;點燃鎂條,迅速更換橡皮塞,鎂條在廣口瓶內繼續(xù)燃燒,放出熱量;待冷卻后廣口瓶內水位繼續(xù)上升。

①步驟②的目的是________。

②寫出鎂在氮氣中燃燒生成氮化鎂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

2.40g鎂條在空氣中完全燃燒,所得全部固體質量不可能是________。

A 3.33g B 4.00g C 3.90g D 3.96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活動探究一)分子運動

如圖所示,將滴有酚酞試液的濾紙條放在試管中,試管口塞上一團脫脂棉。

1)用儀器膠頭滴管吸取濃氨水,滴在脫脂棉上(1015)

2)實驗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 _________ ,這說明了___________。

3)實驗中,往往在試管下放一張白紙,白紙的作用是___________

4)某學生做此實驗時,發(fā)現(xiàn)濾紙條沒有變色,而試管口所塞的脫脂棉卻變成了紅色。導致這種現(xiàn)象產生的錯誤操作可能是 _______。

(活動探究二)空氣的組成

小剛同學利用如圖裝置來粗略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圖中燒杯上方的玻璃管(預先固定好)中部有一可左右滑動的活塞,活塞左端管內密封有空氣,活塞右端的玻璃管口跟空氣相通,實驗開始前活塞在刻度5cm處,玻璃管內放置足量白磷。

1)向燒杯內加入適量水,生石灰與水劇烈反應,放出大量的熱;

2)可觀察到玻璃管內開始發(fā)生的現(xiàn)象:

①白磷足量,40℃就能燃燒,產物和現(xiàn)象與紅磷相同,其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活塞向_______ (”)移動;

③實驗結束,恢復至常溫,活塞停在約_____cm處,據此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課堂上老師按圖I裝置進行分子運動探究實驗時,同學們聞到了一股難聞的刺激性氣味,課后在老師的指導下,化學興趣小組對原實驗裝置進行了改進,改進裝置如圖II所示(夾持裝置已省略)。

(1)按圖I進行實驗時,有明顯現(xiàn)象的燒杯是_______。

(2)同學們在A試管中倒入適量濃氨水,B試管中放入一張滴有酚酞溶液的濾紙,立即用帶橡皮塞的導管按圖Ⅱ連接好。一段時間后觀察到濾紙上的酚酞溶液變紅。

①小明發(fā)現(xiàn)濾紙上的酚酞溶液需等待較長時間才變紅,他采取______(填具體方法)很快觀察到了現(xiàn)象,這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實驗結束,小張發(fā)現(xiàn)濾紙放在空氣中一會兒后紅色消失了,這是因為濃氨水_________。

(3)對比改進前的實驗,改進后實驗的優(yōu)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元素周期表是化學學習和研究的重要工具。下圖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回答:

1)圖中核電荷數為12的元素的原子失去兩個電子后,形成的粒子的符號是______;

2)由原子序數為813的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是_______(寫化學式);

311 號元素和 17 號元素組成的物質是由________(選填原子、分子離子“)構成的;

4)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的變化規(guī)律是,從左到右,最外層電子數依次_________;

5)月球上的3He3表示相對原子質量)蘊藏量巨大,探月的目標之一是探測核聚變燃料3He的分布。地球上的氦元素主要以4He形式存在,從原子的構成來看,3He4He兩種原子的電子數_______(填相同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圖象能正確反映其對應變化關系的是(  )

A. 加熱一定質量的KMnO4固體

B. 向盛有少量H2SO4溶液的燒杯中滴加一定質量的水

C. 加熱一定質量KClO3MnO2的混合物

D. 向盛有一定質量NaOHNa2CO3混合溶液的燒杯中滴加稀鹽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用化學用語表示:

①氨分子________;

②保持氮氣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________;

3個亞鐵離子___________

④缺少_________元素會患大脖子。

⑤標出氧化鋁中鋁元素的化合價__________;

⑥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________

2)用字母序號填空:

a明礬 b紅磷 c氫氣 d二氧化碳 e氮氣 f

①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_________;

②凈水時可使水中微小顆粒物沉降的是____________;

③常用來制電線、電纜的紫紅色金屬___________

④燃燒產生大量白煙,可用來制煙幕彈____________;

⑤常用于保護食物氣體單質的是___________

⑥作為綠色能源的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