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下圖是甲、乙兩種不含結晶水的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陽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3℃時,將20g固體乙加入50g水中,充分攪拌,可得到70g溶液
C.t2℃時,甲、乙兩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相等
D.將t1℃甲、乙兩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升溫至t2℃時,兩種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相等

A、由于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會隨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從圖中可以看出,只有在高于t2℃時,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故A錯誤;
B、t3℃時,乙的溶解度為20g,將20g固體乙加入50g水中,只能溶解10g,可得到60g溶液,故B錯誤;
C、t2℃時,甲、乙兩物質的溶解度相等,故甲、乙兩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相等;故C正確;
D、甲、乙兩物質的溶解度都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升溫后溶解度均變大.t1℃時,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故t1℃時,甲飽和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小于乙的飽和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但由于升溫后溶液中溶質、溶劑均沒變,兩種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不變.故t2℃時,兩種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不相等.
故選C.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如圖為X、Y、Z三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回答下列問題:
(1)①t3℃時,X、Y、Z三種物質溶解度的大小關系______.
②t3℃時,將等質量的X、Y、Z溶于水,都剛好形成飽和溶液則需加入水的質量由多到少的順序是______.
(2)分別將X、Y、Z的飽和溶液從t3℃降溫到t1℃時,三種溶液中溶質
的質量分數由大到小的順序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某溫度下,91g水中最多能溶解x9g膽礬,則此時硫酸銅的溶解度為(  )
A.27.4gB.16gC.25gD.21.6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是A、B、C三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
A.50℃時,三種物質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順序是A>B>C
B.50℃時,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形成75gA的飽和溶液
C.將C的飽和溶液變?yōu)椴伙柡腿芤海刹捎媒禍氐姆椒?/td>
D.分別將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從50℃將至20℃時,所得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大小關系是B>C=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如圖1是甲、乙兩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請回答下列問題.
(1)______℃時,甲、乙兩種物質的溶解度相等.
(2)將乙的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任寫一種)
(3)t2℃時,分別將甲、乙兩種物質的飽和溶液降溫到t1℃,有晶體析出的是______,此時甲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
(4)小明同學用甲物質進行如圖2實驗:
①實驗過程中,所得溶液溶質質量分數相同的是______(填字母序號).
②向B中溶液再加入60g甲固體的過程中,發(fā)現先固體全部溶解,一段時間后又有部分固體析出.你認為“全部溶解”的原因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為探究食鹽在水中的溶解性,王剛將食鹽溶解于20℃的水中,其實驗數據如表.則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實驗序號水的質量(g)加入NaCl的質量(g)溶液的質量(g)
10212
10313
10413.5
10513.5
A.②所得溶液是不飽和溶液
B.20℃時,NaCl10g的溶解度為3.6g
C.③、④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相等
D.①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2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現有九個常見化學名詞:①乳化②溶解③煮沸④過濾⑤蒸餾⑥降溫結晶⑦蒸發(fā)結晶⑧氧化性⑨還原性,請選擇適合序號填在與之相對應的后面的橫線上(每序號只填寫一次):
(1)用洗潔精洗去衣服上的油污______;(2)將硬水直接轉變成純水______;
(3)海水曬鹽的原理是______;(4)利用CO的______,能把赤鐵礦石中的鐵冶煉出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表是某同學的實驗記錄,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
溶質

高錳酸鉀
溶劑

汽油
酒精

汽油
 
溶解性
不溶
易溶
可溶
易溶
不溶
 
A.衣服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汽油擦洗    B.溶液都是均一、穩(wěn)定、無色的混合物
C.水、汽油、酒精都可以做溶劑        D.同一物質在不同溶劑中溶解性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物質中,不屬于溶液的是
A.冰水B.硬水C.礦泉水D.生理鹽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