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研究物質之間反應的質量關系,小李同學作了如下實驗:將6g鎂分別在不同質量的氧氣中充分燃燒,請將生成氧化鎂的質量填入下表:
序號       氧氣(g)        生成的氧化鎂(g)
1 2
2 4  
3 8  
4 10   
根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回答:
(1)上述4次實驗中,第
 
次氧氣過量;第
 
次鎂過量.
(2)解釋為什么后面幾次實驗中,雖然氧氣的量不斷增加,但是生成的氧化鎂的質量卻不再增加?
分析:利用鎂在氧氣中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求出6g鎂完全反應需氧氣的質量,然后根據(jù)圖示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即可得出每次實驗生成氧化鎂的質量;據(jù)此即知第幾次氧氣過量,第幾次鎂過量;根據(jù)完全反應的概念,結合計算出的數(shù)據(jù)分析雖然氧氣的量不斷增加,但是生成的氧化鎂的質量卻不再增加的原因.
解答:解:6g鎂完全反應,需氧氣的質量為x,
2Mg+O2
 點燃 
.
 
2MgO
48  32
6g   x   
48
32
=
6g
x

解之得:x=4g;
根據(jù)質量守恒定律,生成氧化鎂的質量=6g+4g=10g;
∴①2g氧氣與3g鎂完全反應,生成氧化鎂的質量=2g+3g=5g;
②6g鎂與4g氧氣完全反應,生成氧化鎂的質量=4g+6g=10g;
③④第二次6g鎂與4g氧氣完全反應,故生成氧化鎂的質量=10g.
      序號       氧氣(g)        生成的氧化鎂(g)
1 2 5
2 4  10
3 8  10
4 10   10
(1)根據(jù)上面的計算結果可得,第二次鎂完全反應,第3、4次氧氣過量,第一次鎂過量.
故答案為:3、4;1;
(2)因為第二次鎂已反應完,反應不再進行,故生成的氧化鎂的質量不再增加.
點評:本題是有關化學方程式的簡單計算.解題的關鍵是求出6g鎂完全反應需氧氣的質量.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2012?樂山二模)碳是形成化合物種類最多的元素,含碳物質是中學化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1)“低碳生活”倡導低能量、低消耗,主要是為了減少
CO2
CO2
(填化學式)的排放量.
(2)圖1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C
C
(填標號)
A.碳元素屬于非金屬元素                   B.碳原子核內質子數(shù)為6
C.碳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為圖2               D.碳的相對原子質量是12.01
(3)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學常見的化合物,甲和乙中含有碳元素,丙能做干燥劑.它們之間有如圖3所示的轉化關系(部分物質和反應條件已略去).則甲的化學式為
CaCO3
CaCO3
;丙轉化為丁的化學方程式為
CaO+H2O=Ca(OH)2
CaO+H2O=Ca(OH)2
.乙+丁→甲的方程式
Ca(OH)2+CO2═CaCO3↓+H2O
Ca(OH)2+CO2═CaCO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為了研究物質之間反應的質量關系,小李同學作了如下實驗:將6g鎂分別在不同質量的氧氣中充分燃燒,請將生成氧化鎂的質量填入下表:
序號   氧氣(g)    生成的氧化鎂(g)
12
24
38
410 
根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回答:
(1)上述4次實驗中,第________次氧氣過量;第________次鎂過量.
(2)解釋為什么后面幾次實驗中,雖然氧氣的量不斷增加,但是生成的氧化鎂的質量卻不再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為了研究物質之間反應的質量關系,小李同學作了如下實驗:將6g鎂分別在不同質量的氧氣中充分燃燒,請將生成氧化鎂的質量填入下表:
序號       氧氣(g)        生成的氧化鎂(g)
1 2
2 4  
3 8  
4 10   
根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回答:
(1)上述4次實驗中,第______次氧氣過量;第______次鎂過量.
(2)解釋為什么后面幾次實驗中,雖然氧氣的量不斷增加,但是生成的氧化鎂的質量卻不再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0年專題訓練:如何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為了研究物質之間反應的質量關系,小李同學作了如下實驗:將6g鎂分別在不同質量的氧氣中充分燃燒,請將生成氧化鎂的質量填入下表:
序號      氧氣(g)       生成的氧化鎂(g)
12
24 
38 
410  
根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回答:
(1)上述4次實驗中,第______次氧氣過量;第______次鎂過量.
(2)解釋為什么后面幾次實驗中,雖然氧氣的量不斷增加,但是生成的氧化鎂的質量卻不再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