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不需要用到的一組儀器是( 。
A.燒杯、玻璃棒B.大試管、集氣瓶C.酒精燈、鐵架臺D.導管、單孔塞

分析 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屬于固體加熱型,據(jù)此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 解:A、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屬于固體加熱型,無需使用燒杯、玻璃棒,故選項正確.
B、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屬于固體加熱型,可使用大試管、集氣瓶,故選項錯誤.
C、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屬于固體加熱型,可使用酒精燈、鐵架臺,故選項錯誤.
D、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屬于固體加熱型,可使用導氣管、單孔塞,故選項錯誤.
故選:A.

點評 本題難度不大,是中考的重要考點之一,熟練掌握實驗室中制取氧氣的反應原理、發(fā)生裝置和收集裝置的選擇依據(jù)、所需儀器等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下列對宏觀事實的微觀解釋錯誤的是( 。
選項事實解釋
A水通電生成氫氣和氧氣水中含有氫分子和氧分子
B一氧化碳能燃燒,二氧化碳能滅火二者分子構成不同
C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環(huán)水分子不斷運動
D稀鹽酸、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稀鹽酸和稀硫酸中都含大量氫離子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料酒中的乙醇和食醋中的醋酸能發(fā)生反應,生成具有芳香氣味的乙酸乙酯(C4H8O2),因此炒菜時加料酒和食醋可以調香.下列關于乙酸乙酯說法正確的是(  )
A.乙酸乙酯由4個碳原子、8個氫原子和2個氧原子構成
B.乙酸乙酯中C、H、O三種元素的質量比為4:8:2
C.乙酸乙酯分子中含有氧分子
D.乙酸乙酯是有機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a、b兩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15℃時,a、b的溶解度均為20g
B.15℃時,將15gb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質量是65g
C.加水或升溫均可使b的飽和溶液變?yōu)椴伙柡腿芤?/td>
D.將30℃時a的飽和溶液降溫至15℃,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根據(jù)以下裝置圖,回答有關問題:

(1)寫出圖中標號為a的儀器名稱錐形瓶.
(2)實驗室用氯酸鉀制取氧氣,化學方程式為2KClO3$\frac{\underline{MnO_2}}{△}$2KCl+3O2↑,該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是分解反應,停止加熱時應先將導管移出水面,其理由是防止水倒流而炸裂試管.
(3)用C裝置收集氧氣,驗滿的方法是將帶火星的木條平放在集氣瓶口,木條復燃,證明氧氣滿了.
(4)實驗室制取CO2應選擇的發(fā)生和收集裝置是AC(填字母序號).
(5)用A裝置制取氣體時,長頸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浸沒在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氣體逸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從物質變化的角度分析,下列典故主要體現(xiàn)化學變化的是( 。
A.火燒赤壁B.鑿壁偷光C.懸梁刺股D.刻舟求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用數(shù)軸表示某些化學知識直觀、簡明、易記,下列表達正確的是(  )
A.少$→_{空氣中物質的體積分數(shù)}^{N_{2}CO_{2}O_{2}}$多
B.弱$→_{金屬的活動性}^{FeMgCu}$
C.小$→_{相對分子質量}^{H_{2}H_{2}OH_{2}O_{2}}$大
D.小$→_{溶液的pH}^{NaOHH_{2}SO_{4}NaCl}$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下列圖象與對應的敘述相符合的是(  )
A.
加熱一定質量的高錳酸鉀
B.
將一瓶濃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氣中
C.
向等質量等溶質質量分數(shù)的稀鹽酸中分別加入過量的鋅和鐵
D.
向鹽酸和氯化鈣的混合溶液中不斷滴加碳酸鈉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推斷題

15.同學們通過搭積木的游戲來建立幾種物質之間的聯(lián)系.圖1中X、Y、Z均為初中常見的物質.游戲規(guī)則是:下面物質可以轉化成相鄰的上面物質.
(1)X不同于圖中已知物質的類別,則X可能是H2O(填化學式).
(2)Z與CO的組成元素相同,寫出Z生成Na2CO3的化學方程式CO2+2NaOH=Na2CO3+H2O.
(3)Ca(OH)2與Na2CO3反應可生成難溶于水的M,M的用途之一是補鈣劑.
(4)Y可除鐵銹,若在O2和Y之間再放一塊積木W(wǎng),規(guī)則是W與其左右兩塊積木都能發(fā)生反應,則W可能是Fe(填化學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